自從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以顛覆者姿態殺入智能電視領域以來,就以智能電視的概念,沖擊著既有傳統彩電行業。眼下又是新品上市的季節,隨著各互聯網品牌的加入,智能電視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近段時間, 以樂視、小米等為代表的智能電視廠商紛紛打出號稱低于“量產成本定價”的定價策略,將智能電視市場拉進了“價格2.0時代”。
行業:內容、硬件強強聯手
一直以來,人們都覺得新品的價格永遠都是“高高在上”,但在競爭才剛剛起步的智能電視領域,成本價似乎都成了智能電視廠商眼中的“浮云”,目前形勢反映出,今年智能電視新品定價幾乎都以“不計成本”吸引用戶眼球。
以樂視為例,前不久在中國香港正式推出三大旗艦六款第3代超級電視。據樂視方面介紹,本次發布的三大旗艦六款產品全部低于量產成本定價。其中,極限旗艦超3 Max65,定價為8499元,頂配旗艦超3 X55 Pro,定價為5499元, 超3 X55,定價為3699元;此外還包括PPTV聚力、微鯨和暴風TV在內的新晉智能電視品牌也都紛紛主打低于成本價的銷售方式,為國內原本已經如火如荼的智能電視市場又加了一點油。而低于量產成本約400元的價格,這也為原本已經暗流涌動的智能電視市場激起了不小的波瀾。
一直以來,互聯網企業都比拼的是硬件+內容的綜合運營能力。隨著主流黑電廠商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綜合運營能力的差異將決定行業未來的競爭格局。
而從今年各品牌的新品情況來看,在新的產業環境下,內容與硬件融合發展成為大趨勢。優質的內容將吸引用戶,實現流量變現價值,并加強硬件吸引能力,硬件直面用戶,作為內容的渠道與流量的入口,是內容迅速分發落地的保證,并可鞏固內容粘性,實現對用戶的真正控制。
“傳統電視賣完了就完了,但互聯網企業不光賣產品,還得組織用戶,確保會員數量,關心用戶是否活躍等等。”一位從事多年家電銷售的業內人士坦言,由于目前大多數智能電視品牌都是基于互聯網企業衍生出來的,所以相較于傳統彩電廠商,智能電視在硬件產品的設計思路上更加徹底地貫徹了互聯網思維。
同質化成發展最大障礙
“現在智能電視新品就是拼誰尺寸更大價格更低。”在樂視智能電視新品發布后,不少消費者吐槽表示,雖然智能電視新品尺寸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便宜,但是并不能促使自己進行消費。“電視不同于手機,購買還是需要考慮家庭的實際面積大小,而且更新的頻率也沒有那么快。”與智能手機領域拼參數相比,智能電視可拼的空間則要小得多,由于液晶面板的主要部件被上游企業所壟斷,新品智能電視在產品方面的亮點大多局限在外觀設計和音效等幾個方面,但是差異化并不明顯。
為此,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小米、樂視等的智能電視品牌暫時在市場中取得了領先,但市場格局還有諸多的變數。因此,不管是從價格上再次“破例”,還是從硬件和軟件上的不斷開發,都是為了在眼下越來越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