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經歷了2013年成長低迷之后,2014年交互智能平板產品的市場爆發看成“龍抬頭”,那么2015-2016年交互平板對傳統電子白板產品的超越就即將是真正的“飛龍在天”了。那么,面對年度45%以上的市場增幅,交互式平板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或者說,為何教育市場愿意追捧交互平板,并超過對傳統投影類電子白板的青睞呢?
筆者認為,知曉以上問題的答案,必須從交互平板自身的技術特點,教育顯示市場自身的需求特點,以及投影和平板兩個顯示產業的內在結構調整趨勢談起。其中,教育顯示市場自身的需求特點,是決定性因素。
教育顯示市場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兩個變化
首先,來看一個數據。2009年教育市場中的最大頭,普教市場電子白板的普及度只有3個百分點,而2014年底這一數據達到了48%。電子白板普及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調整。2009年開始“班班通”工程開始要求教室普遍配置電子白板。電子白板行業得到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的釋放。一個數據是,2008年全國電子白板銷量只有3.2萬臺,2009年則達到6.7萬臺,2014年預計超過75萬臺,2016年會超過百萬臺大關。
電子白板產品在教育,尤其是普教市場的普及是一個“意料之中”的變化。對比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可以清晰看到這一產業發展的前景。比如,英國2003 年 10 月發布的調查統計結果,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使用電子白板的比例分別為 48%、82%和 53%——這一數據依然高于目前我國的平均水平。
電子白板市場早晚會迎來教育系統較高的采購需求,這是整個行業都可預知的一個變化。2010年至今,年度增幅一直維持三成以上的市場變化,給予了電子白板市場新品牌、新技術產品 “發展和生存的空間”,并讓交互平板看到了“有利可圖”的市場潛力,進而形成了交互平板產品大發展的“原始動力”。
相對于需求市場的客觀容量而言,需求市場主體結構的調整卻是始料未及的事情:這既是教育顯示市場的“意料之外”的變化——電子白板采購權下放到縣區一級政府。
與2010年之前,教育市場投影機等顯示產品采購、班班通工程基本依賴于“省級大單”實現企業份額分配不同,2013年之后交互平板的發展更依賴于新的采購主體“區縣”政府的“青睞”。
財權、物權、采購權的下放,體現了“采購”與“使用”的距離的縮短。縣區級政府,無疑更清晰的了解基礎教育部門、學校、教室、和教師的真實需求。同時,隨著教育顯示和互動設備的高度普及,市場規模的增加,政府運作也需要更為分散的決策方式,來實現“價格、產品性能”等方面風險的分散,并實現了依據各地自身經濟承受力的采購靈活性。
總之,縣區級采購為主體的“新的電子白板市場結構”導致了兩個重要變化:第一個是產品、技術、品牌選型更為靈活,破除了“省集采”的相對壟斷格局;第二個是采購者更多的聽取基層使用者的意見,形成了更一致的采購和使用之間的利益價值鏈。
這兩點變化有助于新的技術、新的市場主體對交互教學市場的滲透,也有助于注重產品體驗創新的“交互平板”產品市場的發展。同時,區縣作為新的市場主體,更要求傳統電子白板企業渠道下沉、作風轉變、服務能力升華。這些變化也帶給了整個行業“結構性變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