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各大行業(yè)正運量著促銷風暴。就拿家電產品來說,不僅促銷力度大,還有部分銷售員會積極的為消費者推薦“家電延保”服務。那么,消費者選購家電產品,如電視機、冰箱或洗衣機等大型家電產品時,是否需要來一份?今天,投影時代網就將和您說說家電延保。
去過家電賣場的消費者大多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您在選購好了家電產品后,促銷員會主動和您推薦家電延保。大部分促銷員會對消費者說買“家電延保”就是買了家電消費保障,過了“三包”也能再享受1-3年的保修期,花小錢買心安,還是劃算的。不過,來一份延保就能為用戶解決問題嗎?
延保時間越長費用越高
中秋佳節(jié)將至,筆者在走訪了各大賣場,瀏覽了幾家大型電商平臺后發(fā)現,不論是賣場還是電商平臺,都存在家電延保服務。特別是在彩電、冰箱、空調等商品的銷售中都有附加的“延保”選項,時間一年到三年不等,費用也隨延保時間長短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消費者在賣場挑選家電產品,如電視機,交易成功后,大多數促銷員都會勸說消費者再買一份“家電延保”。很多消費者覺得買一份這個就多了一份保障,基本上都會選購家電延保。
國美電器、蘇寧易購、天貓等電商都有延保服務,國美電器、蘇寧易購為自有的延保服務,天貓和京東商城則是委托第三方延保公司完成,“延保”的商品已從電視機、冰箱等大家電推廣到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臺式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生活電器以及廚房電器。
相關業(yè)內人士表示,“延保”性質上實際是一種商業(yè)保險行為,目前國家政策并未將其納入保險產品監(jiān)管范圍。雖然有中國家電服務維修協會起草的 《家電延保服務規(guī)范》,該規(guī)范也于2011年12月1日起試行,但由于該規(guī)范只是推薦性標準,推行效果不理想。
買延保不如買質量
早前,消費者協會曾做過調查,發(fā)現,為規(guī)避延保責任,一般廠商都不會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只提供延保銷售發(fā)票,延保服務內容約定也是含糊其辭,如果消費者不主動詢問,廠商也較少主動介紹。而大多數消費者一般是稀里糊涂地買了延保,一旦出現需要,廠商卻以各種理由推卸責任,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由于缺乏明確的事前約定,也給工商及消協等機構的調解增加了難度。
業(yè)內人士透露,新家電的故障率一般很低,銷售商履行“延保服務”的幾率較低,相對于“延保費”而言,維修支出微乎其微。因此,這種所謂的“為家電‘上保險’”,其實只是銷售商變相賺取利潤的一種手段。
據業(yè)內人士分析,如果電器質量較差,在使用的頭一年中問題就會暴露出來,而這時家電還處于保修期內,廠家會負責保修。
像電視機,整機保修一年,屏幕保修三年。換屏以后還應該延續(xù)原來的保修期,或者調換異型號電視,很多電視廠家都使用該方法解決用戶問題。一般情況下,品牌電視質量有保障,能正常使用6年左右,過6年那么久也該淘汰了。
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廠家喜歡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價格戰(zhàn)導致家電質量下降,沒之前耐用了,實際上消費者買延保是花錢為廠家的不規(guī)范行為埋單。相關業(yè)內人士表示,消費者與其花錢買延保,不如多花點錢選購大品牌,質量信得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