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視的軟硬標準是什么呢?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但是掌握標準主動權絕對具有“極大的商業誘惑”。所以,海信,TCL,長虹決定結盟。
6月30日由中智盟舉辦的智能電視產業大會上,中智盟執委會委員梁鐵航透露,TCL、長虹、海信已在廣告、大數據、游戲中間件標準的統一、應用商店等達成戰略聯盟。這個聯盟的目的,只在于客戶和消費者能夠實現,在三個品牌的電視機上,一視同仁的運行程序和服務,而不再需要各自單獨開發。
目前,國內市場活躍的智能電視、智能盒子品牌高達數十家。僅僅是智能電視,也有15家品牌以上的活躍廠商。在此其中,長虹、TCL、海信則合計占有超過四城的市場份額——這個數量是巨大,意味著每年2000萬的銷量,也意味著數千萬的市場存量。——如果在這樣巨大的一個應用客戶群中,能夠實現“統一的中間標準”,其市場話語權將是巨大的。甚至完全可以吸納更多的品牌加入進來。
在2014年2季度,互聯網等智能云電視的滲透率已經達到69%的背景下,三家巨頭的合作,必然對于形成更為科學、可持續增長的產業生態有很多好處。而且,基于目前的智能電視都采用安卓平臺的事實,三家巨頭的合作,也不會具有“難以突破”的技術障礙。利益可期、價值長遠、技術困難不足以懼,三巨頭的聯盟唯一的阻力似乎只能來自于“市場層面”。
比如,小米電視雖然剛剛正式上路,但是其依托的卻是兩三千萬米粉,和數量巨大的合作生態廠商的支持。這個數量規模,并不比三巨頭聯盟有本質的差異。同時,小米的互聯網基因,更容易被智能電視的主流應用群體,80、90后消費者接受。
再比如,三巨頭的中間件標準的統一,意味著一系列的技術轉換:老產品、存量產品要升級;此前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品牌要做出讓步和改變;此前已經開發的應用產品要做接口調整——這些工作如何做、誰來做、成本怎樣分攤呢?此外,即便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三家品牌的銷售情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那么就有獲益多少的區別,這一點如何平衡呢?——畢竟聯盟的參與者之間,也是“血淋淋”的競爭對手。
同時,筆者更為擔心,聯盟出來了,拆臺的人也就確定了。沒有被容納進聯盟的其他彩電品牌會有意見。聯盟的下游生態伙伴恐怕也會有“懼怕店大欺客”的擔憂,進而對該聯盟并不能積極的支持。
因此,從市場層面看,三巨頭聯盟的前路依然坎坷。雖然能夠制造出一個“互聯網”電視事實標準的商業價值巨大,但是實現這一點的困難也是巨大的,距離更是遙遠的。所以,筆者建議,巨頭們不要想著一步到位,而是應該撿一些關鍵的、也容易于實行的部分先做起來。
比如,可以成立一個合資的、第三方的中間件公司,來開發中間件。包括聯盟內的品牌和其他企業,只要覺得這個中間件比較好用,就可以通過適當的價格購買使用;蛘叱闪⒁粋盒子的應用商店公司,專門銷售應用產品。——這樣商業性的實踐,集中在一兩個領域和問題上的實踐,要比一開始就搞一個大的標準聯盟更容易操作,也更不容易樹敵。
從全球經濟看,企業間沒有完全的競爭關系、也沒有完全的合作關系。海信、長虹和TCL的聯盟,不具有任何先驗性的成功或者失敗的宿命。一切還都待參與者的努力,尤其是在于參與者能真正合作、能有效平衡利益沖突。如果靠這三家巨頭,最終搞定一個“互聯網”電視好用、易用的事實標準,也不失為行業之幸、消費者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