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有意聊一下那些DLP拼接墻大屏廠商,特別是巨頭企業的“苦惱”!這個話題擺在這里,一定會引起很多“業界同仁”的反對。因為,國內DLP大屏行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怎么能輕易“談苦惱呢”?
處于巔峰的DLP大屏行業
相對于國民經濟或者信息化行業的其它領域,DLP拼接墻這個產業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行業”。其應用范圍僅僅限于少數的電視臺、大企業、社會公共服務和安全領域。每年的單元銷量也就幾萬塊,不足百億元。但是,這個圈子卻擁有威創、GQY兩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彩訊一家深三板上市公司,巴可、三菱等國際巨頭,以及超過數十家的中小從業者廣泛參與。
目前,中國不僅僅是全球最大的基礎工程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化產品”市場,是全球從存量規模、增量規模、預期發展速度都遙遙領先的“DLP大屏市場”。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建設、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制造業和工業的轉型升級、國內經濟向消費增長型轉型等等,每一個“戰略概念”都直接或間接意味著DLP大屏行業的美好未來。
即便是在產品技術演進上,這個曾經一直被西方國家壟斷的產業焦點,國內DLP大屏行業也已經處于領導地位。LED光源產品的率先引用和普及、激光光源產品市場的率先開啟等,近年來新興的重量型行業技術進步都由國內產業界發起:市場決定制造和研發,這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逆推理來講,制造和研發領域的領先,也可以印證國內DLP大屏市場正處于“巔峰”狀態的判斷。
但是,有一句俗語叫做“高處不勝寒”。處于巔峰的DLP大屏行業,尤其是領頭企業并非無憂無慮,而是“苦惱”非常。
DLP大屏企業“成長”的煩惱
今年,GQY最具看點的產品不再是傳統主業DLP大屏,而是“車載自平衡救護平臺”——一種特種機器人。GQY 2013年年報顯示,將服務機器人--軍用(救護、運輸)、醫療領域智能裝備作為公司未來三年的重要研發方向和未來利潤支點。這些行業與GQY主業DLP大屏的關聯僅在于:同樣應用大量信息化技術和客戶群重疊兩點上——僅有這些關聯難以否認,GQY從顯示行業,進入機器人市場的巨大“跨越”。那么,GQY為何做出如此的選擇呢?
在DLP大屏行業,GQY的市場業務遍布全國、占據各個主要應用行業,份額已處于前列,利潤水平更是位居行業同仁之上(GQY高端業務比例比較大),而且已經是在創業板上市。對于這樣的企業,一般的經營哲學將是:繼續擴大DLP大屏行業的優勢,占領行業新增市場。
這種傳統經營哲學并沒有錯,不過在DLP大屏市場卻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DLP大屏在不同行業和客戶的應用中具有很強的服務依賴性,這就決定了廠商在原有客戶增量市場上的優勢競爭力,作為行業領先者,占有行業新增市場并非困難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要其提升自身在DLP大屏行業的整體市場份額,那就必須搶奪別人的市場——這對于服務依賴性很強的大屏產業,是很難的。在DLP大屏行業相對技術進步有限,產品創新競爭力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領袖型企業,獲得“額外增長”的空間并不大。
但是,企業自身和投資者,以及企業的管理層勢必希望DLP大屏企業能持續高速發展。尤其是在行業利潤率很高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資產增長、企業壯大,就成了一種“困擾”。而且,解決這個困擾的答案,一定在DLP大屏行業之外。
因此,就有了現在看到的GQY投資機器人產業、去年威創進行的向低端LCD顯示市場的業務延伸、此前彩訊努力實踐的LED大屏業務的拓展、巴可在優勢行業之外拓展的數字告示和中端工程投影產品線……這些巨頭都在努力尋找DLP大屏,傳統優勢產品之外的“嶄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