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大屏拼接行業如今面臨成熟與創新,機遇和挑戰不斷涌現的全新發展局面。隨著技術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大屏拼接顯示系統的應用領域也愈加廣泛和細分。投影時代網為您解讀大屏顯示行業發展趨勢走向。
液晶拼接顯示系統由于具備成本經濟、外形輕薄、應用靈活等諸多優勢,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但作為顯示終端設備,其先天的拼縫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畫面完整性,從而影響了觀眾的視覺體驗。
由于拼縫的存在,液晶拼接在畫面完整性方面無法與傳統的DLP背投拼接及新興的小間距LED屏等技術相媲美。這一被人詬病的缺陷也督促液晶拼接企業不斷通過技術手段縮小拼縫,提升液晶拼接墻的顯示性能,以縮小與其他技術的差距水平。
伴隨顯示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小拼縫產品推出的間隔時間紀錄不斷被刷新,從6.7mm(2009年)到5.5mm(2011年),用了近兩年的時間,而從4.9mm(2013年10月)到3.5mm(2014年2月)則用了不到半年。今年2月3.5mm還曾是吸引了全球業界人士眼球的新聞,而今,3.5mm產品已幾乎成為所有大中型品牌的“標配”。
未來,隨著大屏顯示行業向4K等更高清晰度變遷,業界對于液晶拼接拼縫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智慧城市等項目的推動下,液晶拼接也將有望向調度室、演播室、氣象局等以往因拼縫問題而較少觸及的室內高端顯示領域進軍。
好在,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業內人士也指出,技術不會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在未來一至二年內,3.0mm以內拼縫的液晶拼接產品就會面世。未來,液晶拼接技術還將向著拼縫越來越小、分辨率越來越高、單屏顯示更多畫面的方向演進。得益于技術的飛速發展,3mm拼縫的突破應該為時不遠。
眾所周知,在液晶技術領域,長年來核心技術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中,同時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致使國產液晶拼接屏企業長期缺乏話語權,飽受面板供應不足之苦。而打造自給自足的國家安全“軟實力”,也成為國產面板建設的背后支持力量。近年來,隨著國內面板產業的崛起,這一局面有望大幅改善。
目前,國內面板產業,已經擁有了諸如京東方、華星光電,以及昆山的臺系背景系企業、南京中電熊貓、上海中航工業旗下的天馬、清華背景的維信諾等企業。盡管與日韓、臺灣面板企業相比,尚處于后來者的位置,但企業數量卻有超越三者之和的趨勢。
數據顯示,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民族面板企業近年來以快速的發展步入盈利軌道,并且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事實上,由于災害、經濟、技術、競爭等原因,過去幾年日韓及臺灣液晶面板企業在市場、技術和投資上的優勢正在逐步減退,市場主動權也在逐步喪失。而面對產業調整的大背景,大陸面板企業在規模和創新方面的投入加大,也迎來了趕超競爭對手的發展良機。
建設自主面板生產線,不僅在產業層面打破了外資企業的壟斷,加強了民族品牌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更是通過構建本土自主半導體顯示產業基礎,提升了我國產業安全,強化了我國在技術領域的國力,其對于國民經濟的安全價值更是意義深遠。
研究表明,按照目前國內面板線建設的速度,到2015年底,可實現彩電行業六成以上自給率,并最終形成近八成的自給率。作為液晶面板中較小比率的商用液晶顯示面板,完全能夠達成自給自足的建設目標。隨著我國自有液晶面板制造能力的提升,未來國產面板與外資品牌同臺競技的局面將很快形成。
梳理2014年DLP大屏企業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受到國內宏觀經濟周期調整影響,國內大屏幕市場仍處于緩慢復蘇中,造成相關企業大屏顯示產品盈利能力下降,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大屏企業同時還要面對來自液晶拼接、小間距LED屏等技術在部分應用領域的正面競爭。市場需求疲軟,競爭環境惡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阻滯了大屏企業盈利的步伐。
不過,大屏企業對于大屏幕顯示的市場前景仍保持樂觀,并相繼加大了新技術研發力度。繼LED光源之后,激光光源的研發應用也在2014年大幅提速。
傳統顯示技術最大的弊端在于亮度不足,導致工程、影院等高端領域很難滿足需求。而激光光源則充分彌補了這一缺陷。與傳統UHP光源和LED光源相比,激光光源擁有亮度更高、色彩更真實、能耗更低、壽命更長的優勢,被業內人士看做是未來三五年內最有發展前途的新型光源。
激光的高亮度特性為DLP背投提供了單體向更大尺寸發展的可能。對于DLP背投系統而言,單體尺寸越大,也就意味著拼縫越小,畫面整體性均勻性更佳,從而可進一步拉大DLP與有拼縫的液晶拼接墻的差距。
不僅如此,激光光源的高效節能、可控性強、色彩、對比度好等優勢,也進一步抬升了DLP背投拼接產品的性能。同時也憑借畫質優勢與同樣無拼縫的小間距LED顯示屏抗衡。
國家“十二五”規劃大力推動顯示產業發展,激光顯示領域則是我國最有可能領先的技術領域。隨著室內高端顯示應用對大尺寸、高亮度顯示設備的需求增長,激光光源DLP大屏幕顯示系統未來將極有可能快速成長為大屏行業新的增長點,成為DLP企業在大屏顯示領域競爭中增添新的話語權。
近年來,伴隨各種新技術的成熟和崛起,大屏顯示行業DLP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不復存在,轉而迎來了多種技術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如今,不少硬件廠商,甚至包括某一領域數一數二的巨頭也開始嘗試多種技術并行發展的戰略,以此來抵御單一產品線面臨的市場風險。諸如一些知名DLP大品牌旗下也有液晶拼接、小間距LED等新技術的研發上市。
而在集成商層面,這種多技術競爭的現象則更加明顯。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集成商不約而同地由硬件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角色轉變。滿足用戶需求的手段不再是以旗下產品為主導,而是多種技術并行,以“海量”供應滿足用戶選擇。
不僅如此,在滿足用戶需求時,集成商也會選擇更多技術手段。例如,為舞臺演出提供服務時,很可能會同時采用工程投影機、小間距LED屏等技術;提供展覽服務時,可能將DLP、液晶拼接等技術綜合運用。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一個項目中采用多種技術來實現整體效果的案例將越來越多。
事實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盡管短期內存在某種技術上升較快,某種技術發展緩慢的狀況,但總體而言,工程投影、DLP、液晶拼接、LED屏等技術各有千秋,短時間內并不會出現顯著的替代現象。多元技術的共存、融合發展將是長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