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之前,也就是9月24日,首個以產品智商為衡量標準的“中國家電產品高智商(門薩中國)俱樂部”在京成立。共吸納了TCL、海信、創維、長虹、聯想等15款產品入會。標志著智能家電在“智能”方面有了真正的標準。
門薩是什么意思呢?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這個名字代表了世界上10萬名IQ在130以上的智能精英分子,其成員的智商比全世界98%的人更高。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的國際門薩成員也只有200人左右,而該俱樂部之所以會用這個名字,取得應該也就是高智商這個寓意吧。
不過在“中國家電產品高智商(門薩中國)俱樂部”成立之后,這個曾經離我們什么有些遙遠的名字,便開始要實實在在地走進我們的生活了。但什么樣的家電產品才能算智能呢?

在內置了智能操作系統,擁有了極大的拓展空間之后,現在的家電都擁有了“智能”的頭銜。而這些智能化家電產品都在講語音控制、體感控制、手勢識別、面部識別等具有人體感官的人機交互功能。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只要擁有了上述的功能,智能家電產品在某種意義上就已經具有人的思考行為。自然而然的,家電產品的智能化就像人的IQ一樣,也就出現了高低之分,但什么樣的產品才算達得到“門薩”的標準呢?答案是細節。
為了讓這一標準變得規范化,消費電子產品信息化推進委員會對硬件技術、軟件系統、內容應用、自主性以及多屏協同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規范,硬件技術是智能處理的核心,它決定了智能設備的處理速度,其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
而軟件系統,內容應用,自主性以及多屏協同這些需要商家不斷優化升級的“軟實力”,就比較講究細節了!如何讓軟件系統更符合不同人群的操作習慣,如何針對不同的需求,推出更多的應用內容。如何研究用戶的使用習慣,自主的為用戶找到更好的使用方。這些點都能讓設備更加的智能。
所以說,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設備的日益普及下。用戶體驗的提升早就不是局限在硬件設備和視頻資源上的廝殺上了。人性化構造、人與智能設備之間的協同,將是智能家電發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