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今年以來IT、互聯網企業陸續進入彩電市場,掀起互聯網時代彩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正面競爭,中國彩電第一品牌海信電器,給出了自己最肯定的答案。
9月13日,海信電器宣布旗下VIDAA和VISION兩大系列智能電視軟件和硬件的雙雙升級,實現極簡智能、顛覆畫質、海量內容,將智能電視體驗推向一個新高度,帶來全新的用戶智能體驗,也再度成為中國智能電視的標桿。
在小米、樂視等彩電業互聯網新軍不斷涌現,面對TCL愛奇藝、創維阿里巴巴的跨界合作,海信電器則明確堅持“造船出海,從云端到終端,構建智能電視完整產業鏈”。
自主發展模式,給當前競爭趨于白熱化的彩電市場再度增加了幾分變數,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彩電市場未來走勢的熱議。
互聯網催生的彩電業大戰
正如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所說的,“智能電視已發展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彩電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提升用戶體驗的滿意度才是決定企業成敗關鍵,海信通過持續的智能升級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因為只有用戶才具有最終的投票權”。
抓住用戶,就是要回歸電視本質,即要把握電視特有的“大屏幕、高品質、穩定性”屬性。由于電視不是手機,前者的產品使用周期平均在5—8年時間,后者使用周期平均只有1-2年時間,因此消費者購買電視機時更信賴整機品牌,在這一品牌背后包含用戶對整機制造技術、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信任。
同樣,電視屬于硬件驅動產品,而且電視硬件的升級換代周期相對緩慢,液晶顯示技術從發明到推廣普及用了30多年時間,當前產業離下一代顯示技術升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另一方面,隨著彩電企業在內容、娛樂、視頻、售后等多個方面的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并變得更加強大,這會還進一步延長電視硬件屬性的生命力。
無論是在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是各方力量爭奪的智能電視時代,互聯網只是加快流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的工具,并未真正顛覆和改變電視商業競爭的本質。對于用戶來說,電視作為一款家庭耐用消費品的質量可靠性、品質過硬的認知屬性并未改變。
借船、造船,誰跑的更遠?
現在來看,在互聯網企業與彩電企業的爭奪戰中,兩者盡管已經在市場上貼身肉搏,但是在產業布局和競爭優勢上,雙方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無論是樂視超級電視,還是小米電視,在進入彩電市場后,第一板斧就拿“價格”作文章。并沒有推出真正顛覆、改變用戶視使用習慣的電視機產品。直接將電視機理解為一個顯示器、家庭的一樣家具,按照IT生產模式,直接從上游各個廠家采購各種零部件進行拼裝,希望以借船出海迅速攻占大屏。這種迅速上位的做法,既無法保證產品質量,也無法突出產品的差異化使用體驗, “以價格搶市場”成為新進入者的不二法門。
互聯網企業的電視機價格戰,也受到資本市場“燒錢理論”推動。
多年來,互聯網公司快速發展壯大的訣竅,就是燒投資者的錢,討好用戶。但在這一過程中,錢到底能燒多久,如果在沒有燒到企業成功的那一天錢就沒有了,此前用戶購買的電視機售后服務又該怎么辦?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當前電視在很多互聯網企業手中,不是一個商品,而是一個階段性工具,只是為了給企業業績增加炒作題材和包裝概念。比如,樂視推出超級電視只是為了在家庭的客廳中為其海量視頻提供了一個展示銷售的窗口。同樣,小米推出電視也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大游戲機的客廳終端顯示屏。
互聯網精神是免費、開放、共享,對于所有企業來說,只要建立了“互聯網基因”,就不會遭遇門檻的限制。這意味著,彩電企業可以在短期內快速突破互聯網產業的門檻,打造企業的“互聯網基因”,實現由重到輕的快速轉型。
海信電器股份總經理劉洪新認為,價格不可能長時間背離產品價值而存在,因此海信的會盲目跟風低價競爭,海信會堅持完整產業鏈戰略,掌握核心競爭力,
最近三年來,海信通過“海外融智”的常規化機制,海信先后在美國硅谷、加拿大多倫多地區、日本、韓國、臺灣等地舉辦專場招聘會,引進大批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系統設計等與智能化相關的領域的高端人才。目前,海信已擁有科學家和頂級人才146名、智能軟件開發人才2000多人,率先在中國彩電業在研發隊伍中植入“互聯網基因”。
2012年9月,通過收購專門從事智能軟件開發的加拿大JAMEO研發團隊,海信全面激活企業在智能電視上空前的研發激情和活力,并于今年初推出了被譽為當前全球速度最快、操作最方便的極簡電視——VIDAA。
不只是在人才研發上,海信面向智能時代的應用內容和服務專門組建了智能電視的后臺運營和服務的海信互聯網運營中心,對于用戶最關注的“視頻直播”,海信每周三、周五進行集中更新,及時推薦到主界面的“推薦視頻”欄目中,熱播的電視劇上線時間不遲于一天時間;海信測試運行體驗比較好的應用于每周五進行更新。這意味著,用戶在家中看到的海信智能電視,甚至本每次都不一樣,每天都有新內容、新應用,每周都在進行主動升級。
互聯網產業的大門對于所有企業都是敞開的,但是對于已經發展30多年的中國彩電行業來說,卻擁有較高的資本、技術、服務等諸多門檻。無論是在傳統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彩電企業都是離用戶最近,也是最了解用戶需求的人。海信此次推出的雙V智能產品就是根據用戶需求的設計開發,最終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也正是這種跨界融合過程中的行業不對等屬性,為彩電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和布局,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彩電業發展的主通道從未改變
當然,隨著一批互聯網企業進入彩電市場,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開始關注智能電視,回到客廳。這也大大激活并提升了當前智能電視的開機激活率和使用率。
正如易觀總裁于揚所說,“互聯網時代,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只是商業模式在優化,這就意味著各行各業應該把互聯網看作工具,大大提升供需的效率,使產品銷售變得更有效率,產品使用更具體驗”。
當前,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的電視盈利模式,并不是靠電視機的銷售賺錢,而是通過視頻內容、娛樂應用、游戲軟件等內容收費來盈利。對于中國用戶來說,長期已經習慣免費視頻、免費應用,互聯網企業想靠一批小眾電視用戶就改變電視免費模式,顯然是難度巨大。
當前,原本“輕資產”運營的樂視、小米等企業在進入彩電市場后,也放棄了互聯網的精神和本質,轉而走向了彩電企業傳統的發展路徑,即產品收費、服務還收費,建物流配送體系、建產品安裝隊伍、儲備貨源建立庫存等等重資產投入。這些都將會習慣了“輕資產”運營的互聯網企業,拖向“重資產運營”的泥潭,大大制約互聯網企業挑戰的步伐和力度。
面對當前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的單打獨斗,屢屢遭遇彩電企業設置的產業進入門檻和產品品質鴻溝,以及TCL愛奇藝、創維阿里巴巴的強強聯手合作,最終“各懷心思、各自利益難滿足”等尷尬,如何才能在智能時代實現電視產業利益的最大化,什么才是彩電業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正道?
目前的智能電視市場競爭,好比一場激烈的球賽,好的球隊必須要有一個核心人物,皇馬有C羅,巴薩有梅西,才能稱雄足壇,才能贏得比賽。如果人人都是核心、關鍵人物,最終結果則是在內耗中喪失變革、領跑的機會。
“海信認為最佳的合作模式應該是,以智能終端作為一個平臺,讓互聯網視頻、智能應用都整合到這個平臺上,由用戶來擇優選擇,而彩電企業需要做的就是緊跟消費者需求,及時在線推送最受歡迎的應用”,劉洪新坦言,彩電產業發展的主通道從未改變,未來一定是擁有互聯網基因的彩電巨頭掌握產業的主導權和定義權,海信也將繼續朝著智能終端平臺的方向和道路走下去,為產業鏈上的各個商業伙伴打造一個公開、共享、共贏的生態圈和可持續的商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