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自稱彩電業“顛覆者”的樂視發布超級電視。7月,樂視在國內60英寸液晶電視市場銷量位居榜首,售出1.5萬臺。
與數千萬臺的整體市場規模相比,1.5萬臺的數字并不高,但這卻刺痛了傳統家電廠商的神經。9月上旬,傳統彩電廠集體發力智能電視,康佳、TCL、創維紛紛合縱連橫,新品牌、新產品、新合作你方唱罷我登場。智能電視的“藍海”已經被染“紅”,新一輪價格戰已經打響,而期待中的智能電視新的盈利模式,依舊是“畫餅充饑”。
價格戰漩渦
9月2日,康佳發布網上子品牌KKTV,55英寸智能電視 6666元,39英寸3333元,將在KKTV商城和京東同步上市;9月3日,TCL攜手百度旗下愛奇藝發布智能電視新品,“TCL愛奇藝TV+”48英寸 4567元 ,29英寸 2999元,京東首發;9月10日,創維發布網上子品牌酷開,并揭曉與阿里合作的“謎底”——三款酷開智能電視新品內置阿里OS系統,具有聚劃算、支付寶等功能,打通電視支付環節,42英寸青春版1999元。
9月13日,海信將發布VIDAA智能電視升級版,價格會否再次突破底線,還有待觀察。
樂視、阿里、PPTV、小米等互聯網企業涉足電視領域,為彩電業帶來了新的“玩法”。
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認為,55英寸以上(不含55英寸)電視在國內彩電銷量中的占比不超過3%。樂視只是在一個較窄的細分市場、一個競爭比較平緩的尺寸上,拿下了一個月的國內銷量第一,不足以證明其行業地位。
與樂視相比,TCL今年彩電銷量沖擊1800萬臺,創維今年彩電銷量沖擊1400萬臺,海信的“體量”也差不多,康佳、長虹一年的彩電銷量也在1000萬臺上下。而樂視就算一個月銷量2萬臺、一年銷量20多萬臺,與千萬臺級別相比,不可相提并論。
為什么彩電廠這么緊張?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坦言,互聯網企業也來做硬件,對傳統制造業的沖擊很大:一是價格,互聯網企業的硬件價格都非常低;二是商業模式,彩電廠以前只靠硬件掙錢,現在互聯網企業更多靠內容、廣告等掙錢;三是傳統制造企業還不太熟悉互聯網,要學習互聯網運營經驗,比如用戶管理、體驗等。“工業企業如何植入互聯網精神,我們需要努力改變。”
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彩電廠紛紛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比如TCL與愛奇藝、創維與阿里、康佳KKTV與京東的合作。但是,這些合作沒有想象中那么華麗,頂多只是“試婚”或“試水”。
當然,彩電廠在試水產品與原有業務之間建了一堵“防火墻”——品牌、型號、渠道區隔。康佳、創維分別推出網上子品牌KKTV和酷開,尺寸、型號目前只有幾款;TCL愛奇藝電視現在只有48英寸已上市,僅在網上銷售,首批產量僅為2萬臺。
新模式遠未成熟
小米、樂視與創維、TCL、康佳做智能電視,同是低價,背后的邏輯卻不一樣。彩電廠靠的是規模,而互聯網企業靠的是網絡營銷和用戶價值挖掘。
愛奇藝CEO龔宇說,“TCL硬件的錢我們不分,我們的廣告收入,TCL可以分成。”但是,終端銷量什么時候多到可以開始收廣告費,還沒有定數。而一旦這種模式做起來,其他彩電廠也會爭相與愛奇藝合作,主動權會落到互聯網企業一邊。
阿里與創維合作也一樣,酷開電視里裝了創維天賜和阿里OS兩個系統。奧維咨詢總經理喻亮星分析說,短期內,創維借助阿里旗下天貓的電商優勢,可以把網上銷量做起來。長期看,一旦阿里的服務——在電視上購物、交水電煤氣費的消費習慣形成,其他彩電廠也會爭著與阿里合作,那時彩電廠可能將處于附屬的地位。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創維9月10日一篇新聞稿的最后一段用了這樣一個標題“跨界而不越界”,強調“合作企業都必須有各自底線,也必須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能為了占據主動權而讓跨界成了越界”。
康佳聯手CNTV未來電視獲得視頻收入分成、TCL與愛奇藝合作獲得廣告收入分成、創維攜手阿里獲得電商收入分成,這些新的盈利模式,現在仍是“鏡中花”,還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彩電廠放下身段與互聯網新軍“深度”(比以前深,但還是淺層次的)合作,有一條底線——硬件不虧錢,也就是說“靠硬件賺錢”的模式沒變。
這正是彩電廠的“軟肋”所在。
喻亮星認為,在這一輪智能電視的“卡位戰”中,彩電廠是被動的。在電商渠道崛起之后,彩電廠通過合作,來完善線上產品體系、渠道體系的布局。而百度、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則是主動的,借力彩電廠打通家庭互聯網的入口。
“靠硬件賺錢的時代很快就要結束了!”喻亮星建議說,彩電廠必須搶在這之前,盡快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如果小米、樂視把電視規模做起來,彩電廠的日子不會好過,硬件不賺錢,其他盈利模式又沒跟上,那么就會重新洗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