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觸電”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在改變人們閱讀方式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提供閱讀服務的群體。近日,上海市在全市推廣了圖書館的電子書外借服務。記者就此走進了上海圖書館進行探訪,看一看信息化時代圖書館的發展與變革。
“電子書外借”是階段性現象
針對不斷傳出的圖書館開始提供電子書外借服務的消息,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劉煒告訴記者,國內圖書館行業早在10年前就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目前的電子書外借服務是其階段性現象之一。將來如果能夠激活讀者自己的手機等各類閱讀器,前途將不可限量。
以上海圖書館為例,1996年新館開放時就在跟蹤這個行業的新變化。2000年,上海圖書館就買了第一批商用電子閱讀器。2009年,上海圖書館在全國圖書館業界首次嘗試推出電子書閱讀器外借服務。這類似于傳統圖書館出借紙質圖書,讀者還需像借紙質書一樣辦理借還手續。可以說,閱讀器外借并沒多大便利之處,但是,依舊受到了讀者的熱烈追捧,供不應求。上海圖書館目前各類的電子閱讀器有1000多部。
2011年12月,上海圖書館“市民數字閱讀網站”正式啟動,電子書外借服務則依托該網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上海圖書館的讀者只需輸入讀者證號和密碼便可登錄體驗。目前網站已有40多萬種圖書,數千種期刊和上百種報紙,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網絡文學和新書。與此同時,上海圖書館也嘗試性地開發了一些應用,提供部分來源的數字內容,滿足讀者隨時隨地的閱讀需求。
可以看出,上海圖書館是國內有條件創造多種形式多種資源整合,推行數字閱讀的公共圖書館。然而,劉煒也坦言,現在數字閱讀量還不是很大,今年前5個月有32萬讀者訪問過網站,還需要讓更多讀者知道這個網站。“不得不說,目前國內圖書館的數字閱讀服務還處于一種‘傳統閱讀’服務的延伸和‘新技術’的體驗階段。數字閱讀何時成為圖書館的主流服務還有一段路要走。”劉煒如是說。
“最后一公里”亟須打通
記者點擊上海圖書館的“市民數字閱讀網站”,親身體驗了一回圖書館的數字閱讀服務,感覺還是比較繁瑣。據了解,上海圖書館網站上僅電子書的書目就來自許多不同的供應商,目前最大的3家是新華e店、方正和盛大文學。而它們中只有新華e店是直接嵌入到圖書館平臺里的,讀者登錄網站就可以直接翻閱;而方正、盛大文學都需要跳轉到各自的網頁里去,盛大文學還需要與自己網站的通行證捆綁使用。
“因為目前各家資源提供商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接口均不相同,圖書館需要將它們整合到一個資源池中讓讀者統一發現和獲取,讀者的體驗、個性化的功能也都需要在一個平臺上實現。我們現在要做大量資源整合性的工作,技術是制約的瓶頸,但不完全是,相反,相關行業的業務模式尚未理順,給我們的平臺建設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劉煒說。
據了解,這種信息資源整合的工作在國外大都由第三方來做。例如在美國,大概有五六十家專門給圖書館提供電子資源的大型中間商,圖書館只需付費購買而已。但是,國內數字出版的生態環境不理想,沒有一個中間商有足夠的力量來做這個整合的工作。此外,傳統出版社的數字產品目前所占比重較低,授權模式也過于復雜,且缺乏面向圖書館的銷售和管理平臺,需要圖書館來整合發布。
“這里有個突破使用率限制的問題。最近我們在考慮聯合國內圖書館界做數字資源的聯合采購,對上海圖書館來說,電子資源和紙質資源采購比例目前還不到1:5,國內其他圖書館的這個比例也不是很高。”劉煒說道,“相對資源的問題,資金已不是問題,我們希望聯合各方力量,促進電子書的館配發行,有了量的保證,再反過來影響資源提供商和技術開發商按我們的要求和業務模式提供服務,打通這最后一公里滿足讀者的便捷服務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圖書館數字化 值得期待
近年來,全世界的公共圖書館界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未來圖書館將會是怎樣一個形態。對此,劉煒給出了看法,“未來圖書館會體現兩方面的價值:場所的價值和服務的價值。”前者要求圖書館由單一滿足閱讀服務向綜合性文化空間轉換,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滿足人們面對面交流需要的文化場所;后者需要將服務嵌入到用戶的環境中去,讓圖書館的功能無所不在。
“電子書之類的信息終端外借和體驗服務是圖書館在數字時代需要長期從事的重要工作,圖書館還走在向數字圖書館過渡的路上,挑戰巨大需要不斷努力,但是前景廣闊。”劉煒如是說。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目前上海圖書館正在考察面向科研、決策和企業商業活動的全面的數字化服務布局。就在今年5月,上海圖書館已將利用率不高的專利標準檢索工具閱覽室改造為全新的創意閱覽室,目的是為讀者營造一個復合型學習空間,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圖書閱讀范圍,還包含一切文化活動和文化樣式。
據了解,這個780平方米的“創?新空間”主題閱覽室有著一個開放性設計,各個功能區域可以通過設備、燈光、主題元素等拆分組合,實現靈活過渡。“閱讀區域”保留了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提供了近90個閱覽座位,可以翻閱中外文創意設計類新書5000冊、新期刊182種;“專利標準服務空間”提供各類專利標準檢索工具;“IC共享空間”則配置多媒體投影設備,并提供近50個座位,意在通過講座鼓勵大眾參與文化互動;“創意設計展覽空間”重點展示各類設計師作品、創意產品;“全媒體交流體驗空間”內最新的數字化新媒體,將給讀者帶來創新服務的體驗。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出版業來說,圖書館行業也是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一環,這一點似乎常常被業內忽視。事實上,國內圖書館的館配市場量數年前就達到了50億元的規模,近年來很多圖書館都越來越多地購買數字資源,高校圖書館更是占到了使用資金的一半以上,估計50億元的采購資源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已經被用于數字資源的采購了,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或將成為數字出版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強勁助力,市場機遇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