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晉升‘國家級’后,國內外納米企業和研究機構紛紛表達合作意愿,我們每天接待很多來電來函和來訪。”這陣子,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蔣衛明“累并快樂著”。一個多月前,他們所在的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教育部、財政部“2011計劃”首批14個科教協同創新中心,事一下子多起來。
“2011計劃”又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全國首批只選14家。作為一個地級市,蘇州高校資源并不豐富,為何能上榜?
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說:“這主要得益于園區的創新環境,以及我們和蘇州大學的通力合作。”他認為,創新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動力,園區必須善于鍛造創新驅動力。“創新驅動”,要打通兩端。一端是需求方,在企業;一端是供給方,在高校和科研機構。
“園區對落戶高校十分優待。”蘇州大學副校長路建美教授說,作為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蘇大將根據區域需求來設置崗位,并直接組織國內外高水平專家進行網評,對來自國外一流大學、一流研究院、一流公司并常期落戶蘇大的高水平人才,給予特聘教授崗位。
如今,走在園區仁愛路上,但見長不足千米的馬路兩旁,云集西交利物浦大學、南京大學、美國代頓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的研究院,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名校區”。
“區域創新能力最終體現在產業發展上。我們選定生物醫藥、云計算和納米技術應用三大新興產業作為突破口,通過整合‘產學研資政介’六大協同創新要素,鍛造園區現代產業體系。”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局長張東馳認為,企業創新需求強烈,作為創新源的大學和研究所必須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才能形成真正具有市場生命力的創新行動。
科教創新區最初叫“蘇州研究生城”,后來改為“獨墅湖高等教育區”,如今定名“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三易其名的背后,是其發展定位從單純的人才培養向服務企業技術需求的不斷轉變。
實現創新要素的互相流動與深度組合,才能發揮協同之力。園區出臺30多個政策性文件支持科技創新,形成較全面的政策資金扶持體系,營造有利的產業創新制度環境。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
一塊看似普通的鏡面,輕輕用手指一點,立刻“跳”出一個電子屏,變成平板電腦,其奧妙就在鏡面上貼著納米觸控膜,這種膜具有透明、可彎曲等優點,用途廣泛。全球只有少數企業掌握這項技術,位于園區的泛普納米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泛普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澤江,落戶園區,就是看中這里豐富的科教創新資源。在園區政府的牽線下,該公司攜手科教創新區內的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研究所聯合攻關,不到3個月,就實現納米觸控膜的升級換代,現已進入規模生產。
這并非個例。東南大學蘇州研究院與近50家地方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西安交通大學技術入股20多家企業……有了高校研究機構做后盾,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已聚集16名院士、1400多名海歸創新創業人才,以及2000多家技術先進、具有良好產業化前景的企業。
創新要素日益發酵,帶動蘇州工業園區新興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去年,這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02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4%。今年1-5月,生物醫藥產業增長22%,產值占蘇州全市一半;云計算產業增長35%;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增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