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消息,據日經BP社報道,和夏普在液晶面板合作不久的鴻海集團目前正在考慮自建顯示器業務,主要原因是和夏普的合作并不順暢,難以達到最初的目的。
報道稱,在2013年5月底,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在日本設立了顯示器研發子公司。鴻海這是第一次在日本設立研發網點。雖然沒有透露詳情,但該公司強化研發的對象,似乎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的高精細液晶和有機EL、觸摸面板等最尖端顯示器技術。
遭第三者插足 催化夏鴻戀結束
今年3月6日,夏普與三星宣布,夏普將接受日本三星電子約104億日元(約1.1億美元)的注資,并向三星發行3%的股份。此消息發布后,是的原本就處于緊張時期的夏鴻戀埋下了分手的種子。在夏普與鴻海最后的談判中,夏鴻戀告吹。鴻海原本計劃通過與夏普開展資本合作,獲得最尖端的顯示器技術。但是由于三星的插足,與夏普的合作談判進展也不如預期,計劃只得半途而廢。
其實,夏鴻戀一直都存在隱患。在引入資金上,夏普沒有在鴻海一棵樹上吊著,而是廣撒英雄帖。去年底,夏普即招攬到了芯片巨頭高通。如果說,高通的入股是產業鏈的延伸,那么三星的入局則可能是夏普對鴻海走出的一步棋。
夏普此前發布業績預測,預估2012年虧損4500億日元,約50億美元。三星注入的104億日元,對于夏普來講是杯水車薪。而且,三星原本就是夏普的客戶,這次合作帶來的資金和營收增加可能并不明顯。與此同時,夏普竟然同意了競爭對手三星的注資,這一點也反映了夏普對于資金的渴求,所以,夏普恐怕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資金進入以幫助其脫困。
在眾人眼中,夏普就像是落難中的富家小姐,擁有很好的內涵和氣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為雖不是國際豪門,但也是地方世家的鴻海為了最求夏普可謂是花足了本錢,為夏普注資8.5億美元。從最后分手的結果可以看出,夏普沒有真心看中鴻海,雖然拿了錢,也訂立了盟約,但最后還是分道揚鑣了。
和夏普分手后,鴻海很受傷,這件事過后讓鴻海對自己的事業更加全力以赴,這次成立新公司是鴻海為獲得日本的顯示器技術而進行的,也是其自強不息的表現。
和鴻海分手 夏普有苦衷?
作為家電業中的元老級企業,夏普近年來虧損不斷。為了扭虧夏普也在努力通過裁員、抵押、出售資產等手段,改善自身財務狀況。夏普首次計劃在全球范圍裁掉5000多名員工,以幫助公司減少1000億日元固定成本。同時,其已將日本國內幾乎所有的辦公場地和工廠抵押,以通過瑞穗金融集團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融資獲得最多1500億日元的新貸款,維持業務的正常運作?梢钥闯,夏普已經落魄。
為了最大力度的扭轉自身的局勢,夏普和鴻海之間的談判是談了又談,但終究沒有達成一致。去年8月底,鴻海掌舵人郭臺銘赴日談判,但出人意料地沒有出席鴻海與夏普之間的高管會議,這令夏普的未來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次日,夏普股價重挫13%至198日元。在夏鴻戀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夏普展開了新一輪削減成本的自救措施。
其實,夏普對鴻海的入股一直心存戒備。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當初讓鴻海以4家子公司聯合入股的方式,將每家持股比例都控制在4%以內,就是夏普為避免鴻海成為單一最大股東的策略。雙方爭奪經營權的背后,是夏普與鴻海對這樁合作的不同需求。
在業績下滑、不斷虧損后,夏普希望得到鴻海的資金以緩解資金壓力,同時也希望將更多的生產外包給鴻海,為虧損嚴重的十代線尋找新的“出?凇薄O嚓P業內人士表示,出現夏鴻戀是因為,夏普希望得到的是“資本合作”,讓自己能夠維持運作。而鴻海則重視綜合的事業經營合作,想和夏普有更全面的品牌、營銷合作,以大股東的身份進入夏普董事會。由于夏普不想受制于人,最終夏鴻戀告吹。
鴻海日本建液晶研發機構自強
鴻海的研發子公司將發揮地處日本的地理優勢,網羅從夏普、松下、索尼等大型電子企業提前退休的顯示器技術人員。不少顯示器行業人士都認為,該公司估計會與位于橫濱市的韓國三星電子研發子公司——三星橫濱研究所一樣,“起到翹角日本技術人員的作用”。
鴻海指出,現階段終端產品無論技術或設計概念,都面臨更快速的汰換;此一研發中心將擔負鴻海集團在面板及觸控技術的重責大任,未來在鴻海的八屏一網一云布局中擔任重要戰略位置,研發技術將被廣泛應用在消費性產品、商用產品,甚至于醫療精密儀器。
鴻海新公司的社長由曾在夏普擔任液晶生產技術開發本部長等職務的矢野耕三擔任。矢野在夏普工作時,曾經參與過當時夏普的合作伙伴——臺灣廣輝電子(現被友達光電并購)的液晶新工廠建設項目。
據知情人士介紹,鴻海開始考慮在日本國內設立研發子公司是在2012年秋季之后。因為與當時鴻海和夏普的液晶合作項目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所以開始摸索自己經營。鴻海旗下目前雖然擁有群創光電,但在液晶技術方面比夏普等日本廠商仍有不小距離,群創生產的液晶面板也難以獲得大客戶例如蘋果“iPhone”的訂單,因此一直在涉足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中缺乏話語權。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臺、日、韓等亞洲面板技術先進國家的產業秩序都在逐漸改變,鴻海此一研發中心將進一步整合鴻海在臺、日、大陸的研發及技術資源,并提升鴻海的設計能力,加速往整合、創新、設計、制造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