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云計算概念在經歷了幾年的炒作期之后,終于開始逐步進入了落地環節。那么隨著網絡帶寬以及大數據的發展,這又會對云計算應用問題帶來怎樣的影響呢?6月5日~7日,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將重點關注云計算的應用與創新問題。
為了解更多關于云計算在教育行業中的應用情況,記者對上海開放大學信息與網絡管理中心主任洪建峰進行了獨家專訪。“網絡大帶寬的發展一直在推動著云計算應用的落地實施。大帶寬是云計算的前提,而大數據則是云計算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隨著業界對于云計算的深入研究,云軟件、云安全、云管理等概念及相關技術也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與應用。”洪建峰在接受專訪時,如是表達了自己對于“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以及大數據、大帶寬的看法。
據了解,洪建峰是“云計算與未來教育變革”圓桌會議的參與嘉賓之一。他認為,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一直在發生變化,逐漸由面授教學轉向面授與網絡遠程教學相互補的混合模式,而在這一過程中,云計算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做好三方面工作迎接云計算落地
談到實施云計算應用準備工作的問題,洪建峰表示,現如今的IT對于企業及組織機構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內部信息化部門的工作了,而是已經成為了涉及整個企業及機構運營的決策性因素。因此,云計算要想得到應用與創新,至少要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1、更新觀念。云計算概念仍然屬于新生事物,要想得到理解與支持,就必須要加強宣傳推廣力度。使用基于云的應用和服務,不僅將改變了以往軟件的配置、使用和存儲方式,還會改變了人們對于IT的認識。只有先轉變人們的觀念,才能使云計算得到有效的利用。
2、加大應用。信息化建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大推廣應用。正所謂“三分建設、七分推廣”,另外推廣與應用的相關培訓同樣也是重要的工作。
3、擴大合作。云計算時代,就是合作的時代。合作伙伴、組織機構以及部門之間更多地要以開放的心態,發揮各自的優勢、合作互補,共同來完成云計算應用的落地工作。
信息技術將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據洪建峰介紹,上海開放大學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部署網上教學支持服務。利用該信息平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與記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專業課程,而雙方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也都可以從這一平臺中獲取。
目前開放大學已開設45個專業,917門課程,所有課程均提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網上資源,同時還建設了18個網上虛擬實驗室,內容包括機械、電工電子、汽車、金融、寫作等方面,供學生自主開展實驗與實訓。
學校接下來的目標,是將這些分專業建立的、孤立的信息平臺,移入云端建立一個整體的教學資源管理池,形成“開放教育云”,再結合移動終端應用的相關支持,讓11萬在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云計算進行開放的自主學習活動,使全市近6000名專、兼職教師在云端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遠程教學輔導及學習支持服務。
洪建峰認為,教師的工作并不是簡單的學習支持。未來教師們將可以運用云計算與大數據相關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統計,針對每個學生的數據分析結果,找到其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并及時地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得到最有效的幫助。
在采訪的最后階段,洪建峰還表達了對于未來高校教育變革以及云計算應用的期待。他認為借助云計算,未來學校就可以將優質的課程以“網絡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公開展示,屆時受益的人群將不僅僅是在校學生,而是全球的互聯網用戶。
盡管國內已有許多高校都提出了一些開放教學的概念并付諸行動,但洪建峰仍希望國家能盡早出臺開放教育云的標準規范,這是未來開放教育的重要基礎。
根據最新的美國NMC發布的“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來看,在教育行業發展的未來幾年中,相信平板電腦、移動應用、學習分析、3D打印、感知計算,包括物聯網等等都會更多的融合進來,這將促使學校為教師與學生創建一個更為輕松,更為便利的開放教育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