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智能電視元年,經過兩年的發展,與智能手機一樣,智能電視將從硬件、軟件的競爭發展到以應用核心競爭力的綜合競爭。隨著智能電視產品能力、網絡服務能力、核心應用能力、用戶接受程度的提高,應用化與智能化成為主流,智能電視將迎來電視發展史上繼“高清”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而據Display研究數據,2011年,中國智能電視400萬臺,2012年1675萬臺,2013年達到2600萬臺,一路攀升,從2011年到2012年已經擴展4倍之多,2013年達到2600萬臺,產品滲漏率將達到90%,2015年智能電視將超過90%。可以預見,這個產業的井噴將帶來家庭娛樂一個巨大的變化,畢竟目前電視仍然將占據家庭娛樂的中心地位。
隨著這個產業的逐漸成熟,圍繞智能電視的各種應用服務將成為智能電視產業的主角,視頻服務、游戲服務、家庭生活類服務、社交服務、教育服務等成為用戶重新回到電視機前的重要拉動力。同時,爭奪客廳入口、搶奪客廳服務將成為IT和互聯網公司一個重要的戰場。這也是谷歌、蘋果、聯想、甚至小米、樂視等企業搶灘傳統電視服務商,紛紛進入電視領域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一個新的生態,一個新的市場。
綜合來看,智能電視時代,彩電企業需要將面板廠商、芯片廠商、操作系統供應商、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內容供應商、互聯網供應商、App應用和配件廠商等整合起來,組成全新、完整的產業生態圈。生態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是面向消費者需求的資源全面整合。
但這似乎是“紙面上的呼吁”、最理想的狀態。截至2012年底,中國智能電視市場格局仍然亂象紛呈。模式上,運營商主推的IPTV網絡電視與廣電倡導的OTT(OverTheTop,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互聯網電視之間的對決依然在繼續,這是政策上的博弈,更是利益間的角逐,視頻網站、開發者等其他玩家夾在其中等待著結果;廠商間,3D、4K、云服務、智能系統、芯片等全方面的競爭開始拉響,而且電視廠商們還要防備著IT廠商的“侵襲”;市場上,消費者們對智能電視的交互體驗、應用設計等似乎仍然不感冒,生態系統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開發者們心存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