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少用玩家對高清播放器(大多指機頂盒產品)并不陌生,近一兩年來,樂視、小米、同洲等“明星”企業也推出了搭載符合廣電部門規定的互聯網電視播控平臺類似的產品。它們卻被業界視為電視盒中的“正規軍”。這對高清播放機來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從山寨跨界到正規軍,歷程并不簡單。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高清播放機從山寨到正規軍的發展辛途。
所謂市場上俗稱的“山寨”,是沒有拿到國家授予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牌照,即沒有正規身份的產品。
早在2006年,高清電視開始成為市場亮點,但是就和今天的3D電視和4K電視一樣,當時極度缺乏高清片源――那時國內沒有一個高清頻道,藍光和HDDVD高清影碟還沒進入國內市場(就算進了,多數國人也沒有消費正版的習慣)。
然而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時市面上開始出現一種叫“高清播放機”的設備,造型和DVD影碟機很相似,內置光驅和硬盤,售價高達兩三千元,可以播放網上下載的1080p高清文件。由于這是當時能發揮高清電視魅力的捷徑,受到影視愛好者們的追捧。
早期的“高清播放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例如普遍只能播放MPEG2和VC1但不能播放H.264格式、外接移動硬盤時不能識別NTFS格式、不支持杜比/DTS音頻格式、對外掛字幕支持不好等等。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產品并無優勢。有的品牌甚至產品上市不到一年就不見了,典型的山寨作風。
曾今,國內高清播放機市場中以Realtek、Sigma、Amlogic幾家芯片商競爭的比較激烈,首批高清播放器使用Realtek的芯片方案不支持H.264格式,不過,很快就被Sigma推出的新方案彌補了。到了2007年,基本市面上的高清播放機就支持所有的三種高清格式了,而且外觀也開始變得小型化和實用化,不再提供光驅,很多甚至不內置硬盤了,這些變化也使得高清播放機的價格迅速跌落至幾百元。
到后來,很多產品支持NTFS格式移動硬盤,市場上還出現了專門收費拷片子的商家;大部分影視愛好者也養成了用用電腦下載高清片子,再用移動硬盤接到高清播放機上觀看的習慣。這時各種高清BT下載站開始。在2010年的時候,智能手機中流行的Android也被高清機頂盒所采納出現安卓智能盒子。
隨著家庭寬帶及WiFi的普及,深圳一批企業開始生產具備聯網功能的硬盤播放器,最早基于Linux系統,之后隨著谷歌發布了基于試用于平板、大屏幕性能的Android4.0版本,金亞太、開博爾、天敏、億格瑞、美如畫、邁樂、杰科、海美迪等廠商開始進入擁有4億家庭市場的互聯網機頂盒領域。
2011年底,廣電181號文件《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出臺,互聯網與高清播放機終于合法地結合在一起,其名稱也變為了“互聯網機頂盒”。這個文件規定,互聯網機頂盒可以通過“可控可管”的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向用戶提供互聯網影視節目,而這些平臺包含百視通、華數、CNTV、南方傳媒等6家。
到現在,OTT TV(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已成為全國兩大IT產品聚集區中最炙手可熱的產品,擁有很高的人氣。
所謂OTT機頂盒,即能夠把電視變成一個聯網的智能終端,讓用戶直接通過互聯網觀看視頻內容。OTT機頂盒熱銷的同時,山寨版也充斥著市場,這一比例已達到80%。自去年以來,OTT盒子在國內市場升溫,一場圍繞普通電視低成本植入網絡視頻的大戰迅速拉開,從樂視到小米、PPTV、愛奇藝,已經有多家互聯網企業在機頂盒行業掘金,一些電視機企業創維、海信等也開始加盟。
據了解,OTT機頂盒2012年出貨量達100萬臺,從2013年開始,每個月出貨量達100萬臺,而山寨盒子銷售達到80萬臺左右。由于市場需求龐大,一部分以前生產耳機、電腦音箱、鼠標、MP4的廠家紛紛加盟“山寨”陣營。
從目前來看,正規軍和山寨盒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實現了完全的正版化,而后者仍然徘徊在版權的灰色地帶;而且在線播控平臺還改變了先下載再用移動硬盤接到播放機上觀看的使用習慣,直接連上網絡就可觀看高清畫質的影片。
業內人士表示,在我國,用戶版權問題還很嚴重,以本地視頻播放為主的山寨盒子群還擁有不小的市場,不過,正規軍正日益強大,正版化也是盒子領域的一大趨勢,不久的未來,這些“山寨”盒子品牌在技術、能力強大后,也會走向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