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松下將于明年3月停產等離子產品的消息傳出之后,等離子顯示行業再起波瀾。日本媒體報道,日前,專注于于大尺寸等離子生產的“筱田制造所”宣布正式停止營業,已經于11月19日開始解散員工。
公開消息顯示,筱田等離子成立于2005年,其創始人是被譽為“彩色等等離子電視之父”的筱田博士,公司曾在2010年獲得過愛發科、藤森工業、大電三家公司的投資。在等離子顯示行業,該公司可謂是鐵桿擁躉,即便是等離子顯示被嚴重邊緣化之后,也表示力挺。
就在今年3月,筱田等離子曾明確表示,即使松下退出等離子他們也不會放棄,并同步發布了一款由6塊高2米,寬1米的等離子顯示屏拼接而成的250寸等離子大屏,每塊售價400萬日元(約人民幣27萬元)。然而,世事難料,僅僅經過了半年,公司就不得不徹底停止營業。據悉,到宣布停止營業為止,該公司的負債額已經高達10億6000萬日元。
沒有大規模市場需求的支撐,在顯示領域,等離子顯示的落寞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與迅速崛起的液晶產品相比,等離子顯示雖然具有大尺寸低成本及色彩還原度的優勢,但是這并不足以抵消其燒屏、功耗較高、像素密集度難提升等短板,而且,隨著技術的完善,液晶廠商生產60寸以上液晶顯示器的成本在不斷降低,這在很大程度上讓等離子產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綜合實用性價比遠遠不如液晶產品,成為了等離子顯示被“拍在沙灘上”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松下與筱田等離子都不是退出等離子領域的唯二之選,如,三星和LG五年前就已經開始消減等離子產業的投入和產能。目前,仍在堅守的企業中,大多數選擇了等離子與液晶的雙向發展,等離子顯示已經失去了最初的獨占性。
任何技術的革新、消亡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等離子顯示自然也是如此。隨著力挺廠商數量的不斷減少,等離子顯示的技術革新速度會放緩、產品類型會減少,無法滿足市場的多元化應用需求,會讓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小,最終只能黯然退場,只不過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選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