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指出,全球智能型電視出貨滲透率大約已達到30%左右,但實際上開機持續使用率卻可能僅在10%-20%,主要關鍵在于當前智能型電視大多已內建串流節目、應用程序,以及全功能網頁瀏覽器,因此需要更有效、更好用的新一代人機界面推波助瀾,才能凸顯出智能型電視有別于傳統電視的特性與優點。
根據NPD DisplaySearch觀察,目前正在發展中的新一代智能型電視人機界面,包括把手、一般遙控器為基礎予以改進的加強型版本、觸控軌跡板(trackpad)內建到遙控器、透過智能型手機與平板計算機作為軌跡板或遙控器,以及透過語音辨識和手勢操作等等。
其中,從一般遙控器為基礎予以改進的加強型版本,系將新解決方案融入傳統遙控器、加強現有遙控器用于智能型電視的不足之處。例如以一個紅外線LED光源從電視屏幕端對使用者發射,然后使用者所持把手〈遙控器〉的前端內建有感測相機(IR CIS camera),當使用者揮動把手時,相機所偵測到的光線夾角也會跟著改變,藉此就可以定位出游標在屏幕上需要的移動位置。這種方法可稱為空中指標(remote directing),比起一般的上下左右鍵方便許多。
另一作法系利用成熟的動作微機電感測器(motion MEMS),特別是加速計(accelerometer)與陀螺儀(gyroscope),當使用者揮動把手時,內建的計算引擎(engine)就可依據微機電感測器傳回來的資料予以整合、計算出移動量數值。上述兩種做法的缺點是需要依附在把手上,并且透過RF(如2.4GHz)或是藍牙將定位數值傳送到主機端。
目前也有些電視品牌(例如三星)將觸控軌跡板(trackpad)內建到遙控器上,使用者可像使用筆記型計算機軌跡板般操控電視屏幕上的選項。此外,還可透過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作為軌跡板或是遙控器。由于幾乎所有的慧型手機或是平板計算機皆內建有動作微機電感測器和觸控屏幕,使用者可以開啟操控程序(app),利用這些程序來操作,指令就會透過藍牙傳輸到智能型電視中。
至于沒有把手的人機界面,主要是透過語音辨識和手勢操作。目前語音辨識的發展程度還在于特定的語詞或語句,以減少辨識引擎的錯誤和負擔,語意(semantic)層次水平還需要時間改善。使用語意來做為人機界面,使用者就可以用自然語言來進行溝通,但這對目前一般的終端裝置而言,恐怕還無法負擔太復雜的運算,亦不可能在裝置中內建比對數據庫,往往需要將使用者的語音回傳到云端服務器辨識、比對后,才有辦法處理。而手勢操作在短期內則較有機會被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