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國際信息顯示學會(SID)會議上,許多演講者與論文熱烈探討未來各種計算機與消費應用中的人機互動情景,顯示技術領域的專家們對于觸控技術的發展前景也抱持樂觀期待。
“在人類的各種感官中,觸覺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感官之一。”專題演講人Bill Buxton表示,“無疑地, iPhone 改變了人機界面的游戲規則。消費者已經認定觸控技術是一種輸入技術。但問題是,這種認可是否可能抑制了創新,或者其他人只是想復制蘋果的成功經驗?”Buxton是微軟研究所(Microsoft Research)首席研究員,極力鼓吹新界面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設計和應用。
對于Buxton和這一領域的其他專家來說,在觸控功能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理解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方式是尋找最佳觸控技術組合的基礎,從支援觸覺反饋到提筆書寫這種存在已久的自然溝通媒介均包含在內。
Buxton在人機界面的多項成就,使他頗富盛名,并被公認是這一領域的先驅。2008年,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計算機人機互動特殊興趣小組(SIGCHI)頒發給Buxton一項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人機互動領域的杰出貢獻。他并于2009年被推選為ACM成員。
在他的一篇論文中,Buxton表示觸控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長遠來看,我所在的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研究小組在1984年開始研究多點觸控,這與第一臺麥金塔計算機的發布在同一年,但我們還不是第一個。再者,隨著iPhon被開發出來,Apple應該非常清楚──多點觸控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1982年,而手指縮放的使用則可追溯到1983年。”
Buxton并提及FingerWorks公司的共同創辦人Wayne Westerman與其有關觸控技術的論文。FingerWorks公司早在2005年被Apple公司收購,而Westerman后來也受雇于Apple公司。
“強調過去的這一段歷史,我的用意并不在于批評(iPhone開發人員Westerman)或蘋果公司,只是如果在開發新產品時能夠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并做好功課,才是良好的實踐與習慣。然而,我想說明的是,像多點觸控這樣的‘新’技術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雖然市場營銷傾向于‘偉大的發明’故事,但真正的創新卻少有這樣的。”
“簡言之,多點觸控的演變是我所謂‘長鼻創新曲線’(the long-nose of innovation)的最佳范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