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方科技集團董事長 王東升
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迎建
羅克佳華工業公司董事長 李 瑋
日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再次強調:要創造條件,讓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既是科技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提高國家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距離技術創新主體這一目標還有很大距離。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還存在哪些困難,面臨哪些障礙,應該如何突破?對此,企業的負責人體會最深,感受最多,也最有發言權。為此,我們邀請部分創新型企業的負責人,結合企業的創新實踐,就“企業怎樣成為創新主體”這個話題,談體會、提建議,敬請關注。
編 者
呼喚寬容失敗的國民心態
京東方科技集團董事長 王東升
●企業若想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必須有造福人類的理想主義情懷,必須有幾代人百折不撓的執著奮斗。同時,企業也離不開鼓勵創新的制度設計與支持體系,也需要“寬容創新失敗”的國民心態和文化氛圍
迄今為止,中國產業界有兩條企業發展道路:一是“貿工技”;二是“技工貿”。無論選擇哪一條,企業如果不能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就不可能成為產業領先者或領導者,只能是亦步亦趨地跟隨。
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在自主技術上的高度,決定其產業地位的高度;企業在技術上的領先程度,決定其在產業進步中的領先程度。
京東方走的是“技工貿”發展道路,這既是所處的平板顯示產業自身規律所決定的,更是京東方創業團隊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在當今世界,若想在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平板顯示產業立足并崛起,自主創新能力是必要前提,持續自主創新是必由之路。
然而,自主創新很難,持續自主創新更難,一路自主創新成功難上加難。當京東方在1998年做出“聚焦新型顯示”的戰略抉擇時,我們確立了“不創新則亡”的信條;當京東方在2003年提出“顯示領域世界領先企業”愿景時,我們堅定了“奮斗二十年”的信念;但讓我們沒有足夠心理準備的是,社會心態與輿論環境并不理解“自主創新道路的艱難與坎坷,曲折與漫長”,而對企業創新普遍抱有“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不切實際之期望。
古往今來,中國盛行的是“以成敗論英雄”,但不能“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心態彌漫著“一夜暴富”的浮躁,就不會有富民強國的大產業,不會有世界領先的大企業,不會誕生令民族引以為豪的產業英雄。
最近我去美國考察,既為一種“大生態”而感慨,也為一個“小企業”而感動。我感慨硅谷的創新生態,每隔十年便孕育而生幾家改變全球產業格局的創新型公司。而令我感動的是,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創辦的一家小公司,為創造一種世界頂尖的新材料,整整奮斗了40年,去年才有盈利。那位創始人故去后,他的學生并沒有離他而去,而是繼續堅持,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
企業若想堅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必須有造福人類的理想主義情懷,必須有幾代人百折不撓的執著奮斗。同時,企業也離不開鼓勵創新的制度設計與支持體系,也需要“寬容創新失敗”的國民心態和文化氛圍。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說易做難、知易行難。在當今中國,“企業是創新主體”已成共識,但“創新受挫是常態”并未成為國民的共識。在這種情勢下,不少國人熱衷于一時的輸贏,對于創新的企業,不是捧殺就是棒殺:成功的時候捧到天上,萬民敬仰;受挫的時候摔倒在地,少人理睬。
我們不能讓創新者在失利甚至失敗的時候,既流汗又流淚,既傷身又傷心,而絲毫不給他們一種理解,一聲鼓勵。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呼吁,以全民努力營造一種創新生態:企業能以非常之心而勇于創新,追求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超越,社會能以平常之心來寬容失敗,讓創新受挫者不能再受氣受辱。
歷史告訴我們,大國崛起離不開目光遠大、心胸寬廣的大國心態;現實昭示我們,創新型企業離不開寬容失敗、尊崇堅持的創新文化。
保護好知識產權這個命根子
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迎建
●在知識經濟時代,專利、標準、商標等無形資產可以說是創新型企業的命根子。如果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造的知識產權得不到很好保護,假冒偽劣盛行,就很難得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會輸得很慘
近年來國家一再強調:堅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支持企業研發,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這給漢王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極大的鼓舞。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今非昔比。但是,中國企業要保持持久的創新,必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漢王的創新技術始自實驗室,分為貨架技術、合同技術等;之后進入研發周期管理,進一步工程化,最終形成產品。但是很多企業沒有這個過程,看到哪個東西好,就拿來拆裝,稍加改動后就可仿制,省時省力又省錢。比如,漢王研發的人臉門禁考勤機,經過艱苦的技術攻堅,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技術創新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外觀專利,然后產品推向市場。但是一年之后就有很多家企業推出了同樣的產品,跟漢王設計的一模一樣,沒有一點自己的創新。大家只好展開價格競爭,不是拼技術,而是拼價錢,把利潤空間壓得很小。這樣一來,前期研發投入巨大的原創企業受傷害最深,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在很大程度上,技術創新是公平競爭的產物,只有高手與高手較量,才能催生更多、更好的創新。我們與國際企業之間的競爭,可用一句話來形容:與高手過招,其樂無窮。比如漢王電紙書在與亞馬遜kindle之間的競爭中,大家都拼創新、拼流行趨勢、拼產品設計,無形之中促進了技術的提高和行業的進步。
我們深刻體會到,在知識經濟時代,專利、標準、商標等無形資產可以說是創新型企業的命根子。如果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造的這些知識產權得不到很好保護,假冒偽劣盛行,就很難得到應有的回報,甚至會輸得很慘,失去持久創新的資本和動力。
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把現有法律法規落實到位,真正做到有法必行、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只有讓那些從事假冒偽劣的山寨企業收到應有的處罰、最后得不償失,專注于發明創造的企業才能“創有所值”,獲得持續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難找
羅克佳華工業公司董事長 李 瑋
●在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中,最難的是找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這方面,希望政府有更大作為
羅克佳華工業公司是由我和另外兩位海歸創辦的高科技企業。自2003年成立以來,我們秉承“高科技要深入基層,面向應用”的理念,立足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在國計民生中的應用需求,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究課題,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目前,羅克佳華已成為國內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應用的領先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控和礦井綜合災害預警等解決方案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
在開展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感到困擾最多的,是創新型產品的應用和推廣問題。
創新型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力,在于市場的應用和認可。而在應用的過程中,最難是的找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進行應用示范。如果沒人敢吃螃蟹,新產品、新技術就很難進入市場,其性能就得不到實踐驗證,不僅無法進一步完善,甚至會“胎死腹中”,影響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在發達國家,政府對新產品初期市場的培育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在1933年頒布了《美國產品購買法》,其立法宗旨是:“扶持和保護美國工業、美國人和美國投資資本。”這種優先購買本國產品的做法,顯著刺激了市場需求,特別是對新產品進入市場起到了引導作用。在克林頓政府的“全面經濟計劃’中,為扶植創新產品的初期市場,僅就計算機相關新產品的政府購買支出就達90億美元。在鄰國日本,政府則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密切技術單位和應用企業的關系,使技術轉讓得以更順利地進行。
當前我國政府對企業創新高度重視,希望有關部門在新技術、新產品的使用、推廣上有更大作為。
首先,應從政府采購、示范工程中率先應用創新型產品和技術;其次,在政府層面,為技術研發單位與應用單位搭建供需雙方深入交流的平臺,鼓勵和促進政府職能部門率先使用,并推動技術應用單位積極參與到共同研發和應用中。這樣,會讓新產品、新技術更快、更好地得到應用;同時,由于需求更加清晰和明確,開發周期會大大縮短,成功率也會大大提高。
此外,建議政府出臺專項基金,對率先使用新技術、產品的單位進行適當的獎勵、補助,以表彰他們在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