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電子書、平板電腦的普及在給個人生活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為現代教育帶來了變革與沖擊。我國多個城市的中小學正在進行“電子課本”取代“紙質課本”的推廣試點。有業內人士稱,電子教材不僅節省成本,還能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但電子教材真的能完全取代紙質教材嗎?它的應用真的能顯著提高學習成績嗎?筆者認為,不然。
什么是“電子課本”?“百度百科”下的定義是,“電子課本”是以紙質主體教材為基礎,對教材內容及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學直觀的視、音、圖、文等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數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維度地呈現教材內容,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為傳統教材模式向網絡化教材轉變提供了良好范式。因此,“電子課本”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科技、網絡等媒介的推動下衍生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工具。
我們不妨把“電子課本”的優勢給列舉出來:其一,“電子課本”可以使教學方式發生巨大轉變,它使原先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育變為學生利用電子設備進行的自主探索式教育。從這點上說,似乎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訓練力度,從側面還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二,對于學生而言,“電子課本”使其免去了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取而代之的則是豐富的網絡資源和遠程互動式的教學體驗。其三,對于老師而言,他們則更樂意以“玩伴”的身份同學生們進行線上遠程教學,亦或是在課堂上利用電子設備進行游戲式的教學訓練。其四,對于社會而言,“電子課本”在最大限度上節約了紙資源,起到了課本循環利用的效果,不必再為了回收課本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顯然,“電子課本”的優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電子課本”并不能帶給我們愛上閱讀的感覺,沒有閱讀紙質課本的那種愉悅感,也就缺少了那份韻味,難以嗅到書的香氣。倘若讀書的過程嗅不到書香,那么讀書也就儼然成了機械地學習過程,也就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讀書、做學問是一個極其特殊的過程,誠然,科技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便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它的弊端。如若任其發展,不但起不到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反而還會影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