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Blu-ray Disc,俗稱藍光光碟,作為HD-DVD退出之后唯一的次世代光碟和光存儲標準,并沒有真正迎來市場的大舉歡迎,相反的BD無論在家庭娛樂還是在PC存儲市場的進展都不盡人意,而且更“具有體驗優勢”的替代技術,正在步步緊逼。
高價的阻礙
作為索尼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重量級標準技術產品,BD一直被索尼給予厚望:近看看DVD時代飛利浦、東芝獲得的巨額專利費,就足以令索尼眼饞不已。
作為東芝次世代光碟標準HD-dvd的挑戰者,2002年2月19日,“藍光光碟聯盟”的前身“Blu-ray Disc Founders”成立,由索尼集團為首開始策劃及研發藍光光碟。2006年6月BD標準正式并發布,2008年1月4日,華納兄弟(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電影公司宣布脫離HD-DVD陣營,并且由2008年6月開始停止發行HD-DVD影碟——這是壓垮東芝HD-dvd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BD正式確立了次世代光碟的唯一技術標準地位。
作為次世代光碟格式標準大戰終結的2008年,理應是BD迎來輝煌之時,但是似乎歷史和索尼開了一個玩笑,此后BD市場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突飛猛進”,而是徘徊不前。
擋在BD面前的第一座高山就是價格。以電腦光驅為例,一臺DVD光驅的售價不過80-120元,DVD刻錄機也只不過150元;但是最便宜BD光驅也需要370元,BD刻錄機更是都在700元以上。BD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不及在于BD自身的成本,還在于消費者多數也需要產品兼容CD和DVD兩種格式(這兩者的市場應用率依然遠高于BD),這陡增了BD產品的成本。
同樣的問題也處在家用的碟機上。普通的家用DVD最低僅需要150元的價格,而最便宜的藍光BD也至少需要500元的價格。作為高端產品BD還必須體現高端產品的特點:兼容DVD、CD,甚至具有網絡播放機的功能,結合BD自身更高的成本,這使得最便宜的BD的價格難以降低到DVD的水平。
BD面臨的價格問題還來自于BD碟片本身。討論碟片的價格必須拋開碟片存儲的內容的影響。因此,比較PC用的BD刻錄碟片和DVD碟片的價格顯得更為必要。CD和DVD的一次性寫入碟片的價格通常在0.8-1.3元每片;BD的一次性寫入單層25G碟片則在4-5元左右。雖然BD的優勢在于數據存儲量更大,但是如果以單位數據存儲量計算,BD和DVD的價格則相當。對于客戶,如果需要的數據空間小于25G很多,則dvd碟片的使用成本更具優勢——實際上,消費者很少需要拷貝25G這么大的數據,進行轉移。因此,從碟片而言BD的使用成本依然高于DVD。
消費市場自然是一個價格敏感的市場。價格差異構成了BD難以續寫DVD傳奇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BD還必須面對競爭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