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智能電視產業、智能電視生態鏈的畸形結構,智能電視的銷售卻依然火爆。
“我們賣什么,消費者就得買什么!”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高端電視幾乎已經全部是3D智能網絡電視。如果你想買臺好一點的電視,不帶智能似乎已經行不通。
歷來彩電市場的技術升級,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考慮的就不多。比如,現在的彩電都是高清電視,但是全國十余億觀眾,真正長期觀看高清信號的只是少部分大城市的消費者。那些看不到高清信號的消費者想買低價格的標清電視機已經不可能——因為主流彩電市場已經沒有哪種產品。
彩電企業“不顧”消費者實際需求,敢強行升級技術的信心,主要源于對消費者心理的拿捏和把握。
彩電市場消費者素來有超前消費的意愿。畢竟彩電產品是客廳的門面,誰都不想自己的產品被比下去。同時,彩電產品優勢長壽命大件,有些功能“現在不用,以后可能會用,如果現在不買先進些的,以后用的時候就沒辦法”的想法不只在個別消費者頭腦之中。
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市場銷售的這類產品不叫智能電視,而叫做大屏幕客廳智能電腦。相信感興趣的消費者就會少很多——因為,現在家里有電腦的消費者已經比比皆是,再買一臺所謂客廳大屏幕智能電腦,還是顯得多余。但是,如果叫做智能電視:“OK,電視,彩電,這可是必買的大件家電。智能功能,保不齊以后會用到,還是賣了吧!”(其實,這個不怎么好用的智能功能,和您那臺電腦的功能有很大的重復,而且都需要擺在家里用——人家智能手機雖然也和電腦功能重復,但畢竟可以移動著用嘛!)
2012年以來彩電市場智能電視銷量的增長,與其說是消費者真的需求這種產品,還不如說是消費者被彩電產業把握住了“心理”,強行拉進了一個“消費”怪圈!
但是,即便對智能彩電市場的本質看透、看清,消費者,或者其他什么人也組織不了,2012年智能彩電市場奔著1800萬臺,40%以上的占有率高歌猛進——因為,高端彩電非智能已經“無機可選”:無論國內品牌還是外資產品都是全面如此。因此,我們對2012年智能彩電市場再創輝煌擁有“1000%”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