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年春季彩電市場以來,國內各大彩電品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其中,“云”概念電視成為了每家企業必打的概念牌。市場上的國內彩電企業高端產品機會被云電視擠滿。然而,這些近七八十款云電視有個字有著各自的特點,功能和宣傳賣點完全不一樣:語音功能、手勢功能、下載功能,頗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味。
然而,在紛呈的“云”概念侵擾國內彩電市場的同時,也爆發出了不同聲音:4月12日,在海信電視春季新品發布會上,海信電器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經理簡志敏稱,市面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云電視這個門類,而只有智能電視。此言一出,立時引起軒然大波!對于云電視的糾紛,云概念的不同認識,到底誰對誰錯?云電視的未來如何發展,顯然已經成為業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云電視:商家的利潤利器
云電視最早出現在2011年的春季彩電市場上,是即互聯網電視之后,國內彩電市場上有一創新產品。國內主流彩電品牌,都已經在去年或者今年推出了自己的“云”電視產品。外資品牌則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基本上沒有“云”概念產品問世。不過,多數外企業在銷售中,都會向消費者強調,云電視就是智能電視。外資企業也有大量智能產品上市。例如,今年春季三星就號稱“智能電視要占到75%”的比例。
在2012年的五一家電銷售傳統旺季中,“云”電視成為了各大本土彩電品牌“賺錢”的利器:一臺擁有云概念的彩電產品,往往售價高于同等顯示尺寸,但是沒有云概念的產品2-3成——這對于凈利潤率一直保持在1-3%的平板市場絕對是一個“超級金礦”。
據媒體報道,一款47英寸液晶電視價格不到6000元,而同尺寸的“云電視”售價高達萬元。這種“傍云”就高價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云電視產品本身是互聯網電視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相對傳統電視產品,云電視在硬件上、軟件上都有特殊的配置,這是推高云電視售價的原因之一。不過,對于目前云電視的高價,主要原因還在于廠商追求的“高利潤”。
面對云電視的高價和廠家的熱炒,普通消費者卻往往比較“暈”:據中國電子商會近日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有77%的消費者對智能電視和云電視的概念感到“很模糊”。而對于自認了解部分“云”電視產品和概念的消費者,超過7成的“云”知識只是來自賣場導購員、或者彩電廠商的宣傳。在“云”電視競爭中,消費者完全處于不對等的信息戰的“弱勢”一方。
信息弱勢是消費者產生盲目購買,或者愿意高價買“云”電視的原因之一。此外,彩電消費的特點也構成了消費者購買云電視的動力。
近年來,彩電市場新概念層出不窮:多媒體電視、網絡電視、卡啦OK電視等等,這些新概念雖然大多數的實際應用并不如人意,卻能吻合彩電消費市場求新、求好的大眾心理:彩電是家庭大宗消費品,是長壽命使用產品、更是客廳面子產品,尤其是在新婚和新房市場上,消費者超前消費、購買相對高檔產品、暫時不會落后的產品的意愿很強烈。
同時,彩電市場又是一個“導購”優勢市場。目前的彩電產品同質化嚴重。即便是新興的“云”功能,也很難形成差異化:例如,語音功能很多個品牌產品就都具有。面對這樣的情況,消費過程中,導購員就起了關鍵作用。而今年五一市場,國內彩電廠商無不把“云”作為宣傳、導購和產品推銷的重點。
多種因素交叉作用是構成今年五一市場,云電視能夠“大顯神威”的關鍵因素。云電視把持的高端彩電市場已經成為,眾多彩電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