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表明,今年4月1日,三星電子的液晶面板業務將分拆組建為新公司Samsung Display,三星電子將向該公司注資66億美元,其中部分將用于蘇州8.5代項目工廠建設——蘇州8.5代項目將是三星投資的最后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與此同時,全球另一家面板巨頭索尼,也在為其液晶面板投資項目尋找“買家”。而等離子面板供應商LG也在縮減其供應制造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和液晶面板供應商,索尼則是全球第二的彩電供應商。2011年二者幾乎銷售了全球接近三分之一的彩電產品。
日韓企業在液晶面板上面表現出的“頹廢”,已經不是秘密。據三星表示,其液晶面板業務2011年虧損超過1.5萬億韓元(約84億人民幣)。其中,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面板供應過剩、全球彩電市場和其它液晶顯示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長緩慢,以及不斷投入中的我國大陸地區液晶面板產品的成本優勢的沖擊。
面對全球液晶顯示行業面板市場的轉變,三星已經將注意力的重點轉向了下一代顯示器件OLED。國內面板巨頭京東方也已經啟動中等世代線的OLED面板工廠項目。更新技術的出現和加速普及化,已經說明傳統平板顯示遇到了一些瓶頸——這些瓶頸是三星、索尼這樣的領頭羊也無法突破的。業界人士更是普遍承認,在適合大規模普及的液晶及等離子顯示產品領域,已經面臨著“技術枯竭”的危險(那些更高標準的液晶技術——例如更高分辨率、更高亮度、超窄邊拼接等,只是特種行業的寵兒,不會成為彩電這個主體市場的真正競爭者)。
事實上,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過剩的不僅僅是產能,更包括“性能”和“工藝”。目前,液晶面板顯示性能水平已經非常優秀,配合LED新興的光源技術,無論是在反應速度、色彩還是節能指標上都已經接近家用市場需求的極限。以八代線、8.5代線、10代線為代表的大尺寸線工藝,亦已經能夠經濟的提供60英寸液晶面板——這被認為是家庭需要的彩電的尺寸上線了(如果更大,則可能房間裝不下、地板不能承受那樣的重量、或者失去經濟性)。
“性能過剩”,這還不僅僅是彩電面板面臨的問題,也是彩電“芯”同樣面臨的問題。例如,2010年以來作為全球高端計算芯片供應商的英特爾提供的PC芯片的升級速度、新品發布速度、新品的“新”技術比重,以及舊款產品的下架速度都已經明顯放緩。再例如,早期電腦高端繪圖芯片價格非常昂貴,十年前能夠流暢處理高清畫面的芯片都會是高檔產品,而目前處理高清視頻流和渲染流已經是普通的集成型芯片,甚至APU內置顯示芯片都能輕易完成的“必備標配”:彩電用IC產品的設計復雜性通常不及PC產品,同時智能電視也可以大量采用基于PC的芯片設計,由此不難看出彩電IC產業也已經面臨產能和性能雙雙過剩的時代。
2010年以來,全球彩電市場發生的供應鏈變化主要體現在主要器件的產能增長超過市場增長,產能逐步過剩;產品性能指標較此前已經大大提升、性能水平幾乎可以滿足各類型的市場應用,性能過剩也已經不是秘密等兩個方面。
面對占彩電產品核心采購成本最關鍵兩個環節的屏幕和芯片的雙雙進入“產能、性能”雙重過剩時代,帶給彩電企業的變化不僅僅是“采購變得容易”,“買”方市場帶來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優勢,更意味著產品同質化競爭的日益嚴重,和終端成本競爭因素在產品銷售價值中的比重的日益提升。——投影時代網分析認為:這些變化,將成為國內彩電企業和全球彩電企業接下來必須認真對待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