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產品的身份蛻變之快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今年十一黃金周前后,彩電企業的主打賣點:雙核!
彩電企業已經不再比拼畫質性能,而是比拼CPU、GPU等集成電路芯片的計算能力。像PC和筆記本電腦一樣,在主頻、多核心、內存大小等方面大打出手。TCL、康佳、創維、長虹等名牌彩電企業都把“智能雙核”作為新的主打賣點,大有取代傳統彩電營銷理念之勢。
雙核智能電視,最大的好處在于“計算能力更強大”。雙核智能電視在游戲、網絡瀏覽、文檔處理等方面的“科學和繪圖計算性能”,與傳統電腦PC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彩電產品與大多數采用ARM智能CPU的產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多種工業嵌入式設備比較,最大的不同在于,彩電屏幕巨大、可承載的信息量也巨大。同時,消費者在彩電應用上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輸于任何其他“計算性”設備。這就使得,彩電產品對處理器的基礎性能要求更高。尤其是在運行大型程序、游戲時,智能彩電的巔峰性能需求有可能超過傳統的個人電腦產品。
但是,目前市場銷售的大多數智能電視還是傳統的單核心、低主頻產品。甚至,即便是最新的雙核心彩電,也采用較低主頻的CPU配置,結合ARM架構的片上系統CPU本身較弱小的內置GPU能力,使得智能彩電產品根本無力媲美PC產品的計算性能。實際上,消費者目前購買的主流智能電視產品,都只是入門級的CPU配置產品。面對以后可能的復雜的客廳娛樂和計算應用,這些產品往往會“力不存心”。
現在,電腦的CPU主頻多數都在2-3Ghz,較智能電視的主頻高一倍,而且X86架構的電腦CPU比ARM架構的智能電視CPU本身的通用計算性能都更強大。即便是都采用ARM CPU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其CPU也具有雙核心、四核心、高主頻、大內存的更高性能配置特點。
消費者在智能電視市場,面對的不僅僅是“不夠智能”的問題,還有產品溢價更高的問題。
雖然雙核智能電視已經大量上市,但其高高在上的價位,卻讓消費者難以接受。據有關媒體報道,東莞蘇寧市場策劃部部長丁怡曾公開對十一黃金周市場雙核彩電的價格做如下表示:國產雙核機型價位大都在3000~10000元;合資品牌身價從13499~39999元不等,“與同寸段單核電視相比,普遍要高出5000~20000元”。
實際上,單核心升級雙核心,彩電企業固有的成本增加基本在500元左右,甚至更低。而市場上雙核產品動輒數千、甚至上萬的高溢價,已經使得雙核電視成為市場最著名的“暴利產品”。在雙核產品上,彩電企業現在擺出的策略是:雙核心剛上市,先宰一筆利潤出來,同時為單核心清倉做準備;然后在進行高主頻、或者四核心升級,再次獲得一筆可觀的利潤。
企業利用新產品獲得更高的利潤,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策略在智能電視領域卻未必多么精明。因為,企業將智能電視升級成雙核心,只是“采購了一塊新的CPU”,而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自己的技術”在里面。——拿著買來的“參數”指標大賺一筆,弄不好丟掉的將是市場份額和口碑。
在智能電視市場,新型彩電和傳統產品已經大不相同。以顯示畫面的效果和廣播電視信號處理為中心的彩電技術已經讓位于以液晶顯示產業和計算性能為核心的新型彩電產業技術來源結構。
在這一過程中,彩電產業的上游支撐在變化:對CPU等半導體產品和技術的依賴空前強化;彩電產業的消費標準也在改變:以往突出顯示效果的營銷策略,讓位于新的重點——計算能力;彩電市場的參與陣營更在變化:聯想、小米或者蘋果這類新玩家在改變市場規則;彩電消費者的應用變化更大:美國40%的青年人已經不再使用廣播電視信號,而是依賴于網絡視頻內容,完成PC或者TV前的娛樂……
這些新的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一個“大盒子”接收顯示無線或者有線的廣播電視信號的呆板的應用形式正在消失。
國內的研究數據也表明,在城市市場、基礎網絡環境更好、平均文化層次更高的細分人群,年輕人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傳統“電視機”。利用網絡獲得娛樂視頻和音頻內容,獲得新聞資訊,具有實時性更高、可互動性更強、完全自主點播,徹底告別電視臺節目單式的觀看方法的優勢。
用不了多久,大多數年輕人花在電腦和手機上的娛樂時間就會遠遠超過花在傳統彩電產品上的時間。電腦和手機離人手一臺的差距已經不遠,傳統彩電應用被曬在一邊的日子幾經到來。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在影響廣電網絡自身。
三網融合一直是廣電網絡的夢想:但是這只是廣電網的一廂情愿的夢想。隨著電信網絡光纖入戶和高速化的部署速度的加快,甚至手機3G網絡的日益完善,都已經使得這些網絡能夠完全代替廣電網傳輸“視頻內容”,甚至是高清視頻內容。
對比之下,廣電網在入戶端,即便新建的樓宇還以同軸電纜為主(電信網絡已經以光纖入戶為主),不能滿足未來G時代的帶寬使用要求;廣電網雙向改造后的運行和使用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廣電網在農村、城郊和商業樓宇的覆蓋能力遠遠落后于電信和通信網絡;同時在骨干網上,廣電網更是多以城市網為主,沒有全國統一的骨干傳輸系統,更沒有高速海外接口可用。
一系列的現實殘酷的表明,廣電網離三網融合的距離不是在越走越近,反而卻被另兩家落下的更遠。
實際上,所謂三網融合的愿景,本質就是傳統單一方向、被動的、廣播方式的廣電網的升級和消失。未來消費者的需求是高速、互通、互聯的網絡。這些特點都是傳統廣播電視網絡所不具有的。
當消費者的影音娛樂完全可以離開電視網絡,當傳統廣電網的融合改造步履維艱的時候,在碰上智能電視技術的成熟、普及,消費者的彩電消費習慣向互聯網型加速轉變,談論“電視”的消失就已經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實事。
如果連接廣播電視網絡不再是大屏幕智能電視的主要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產品已經不再提供這樣的接口和功能(省下一個彩電高頻頭,可以節約百余元,甚至數百元的成本),那么彩電就不能再叫做彩電——他應該被親切的稱作“智能電腦”!
智能電視和智能電腦也許根本沒有差異。如果非的說有什么差異,也只是因為,電視的顯示面積更大而已。但是,對于彩電的制造企業,智能電視到智能電腦的轉型,卻不是那么簡單。因為這意味著彩電企業將告別家電產業,而成為一家“IT”企業:他們的陣營領袖不再是海爾,而會是聯想!
IT領域與傳統家電領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場規律。IT行業是公認的高速產品換代市場、終端企業技術空心化市場、價格戰市場、低利潤市場。即便是惠普、聯想這樣的行業巨頭,在利潤鏈條上也處于“最末端”——正因為行業巨頭已經處于利潤鏈的最末端,所以PC市場很少有中小企業能夠“滋潤的生存”。
簡而言之,IT化的彩電市場,對于彩電企業意味著的是更為激烈、殘酷和迅速的市場競爭!意味著彩電企業作為這類產品的“技術核心”地位的徹底消失——就像現在主打的雙核智能電視一樣,多數彩電企業的顯示屏幕是買的、CPU是買的、內存是買的、操作系統也是別人授權使用的:在雙核智能電視中,最核心的關鍵組件,最核心的技術極少有來自彩電企業自身的。
半導體制造、IC研發、OS設計、軟件、內容與服務、液晶面板產業……這些已經成為智能電視,或者是彩電企業“離不開”的上游伙伴,衣食父母。彩電企業的任務是,將這些上游產品和技術,安全穩定的組裝在一起,然后銷售給消費者,并負責售后服務——這就是最簡單“智能電視硬件”廠商的命運。
技術空心化還不是彩電企業智能時代最大的競爭命題。在大家都沒有什么核心技術、都依賴于上游市場的背景下,成本競爭、價格競爭的積累,必然導致規模競爭的重要性的提升。只有規模更大的企業才更有上游議價權、下游影響力——這就是IT行業現在發展成巨頭主導格局的根本原因。
用海信的話說,就是未來國內彩電主流市場將只剩下三五家,多數品牌都將消失。實際上,這一過程早已開始:夏新已經消失、廈華、三洋被徹底邊緣化、松下、東芝、日立、飛利浦,甚至LG這樣的昔日巨頭也已經徹底告別一線陣營!
這些企業品牌消失或者邊緣化的原因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這些企業沒有明白以液晶產業為主導、以智能化為方向的彩電產業,正面臨著IT規則的挑戰這個事實。對市場方向和規則的誤判,決定了他們在終端市場必然犯下一系列的錯誤,才導致今天邊緣化的結局。
在智能彩電、或者屬于客廳的超大屏幕智能電腦時代,彩電企業IT化只是市場新趨勢的一部分。IT企業進入彩電市場則是這個行業“混亂”局勢的另一個根源。
2012年5月,聯想正式推出三個系列4款智能電視產品,宣布正式進軍智能電視產業。對于國內前三位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企業,最大的PC企業,聯想在采購智能CPU、內存、操作系統、顯示面板方面自然擁有規模優勢,同時在系統集成上技術實力也不容小窺。
謀求進入智能電視領域的不僅是聯想。智能手機廠商小米和網絡內容商樂視網都在表示會通過智能機頂盒(創維也管其叫“云電視主機”)進入智能電視領域。國際市場上,微軟也在表示不排除XBOX游戲主機可能向智能電視機頂盒進化。蘋果則在已經推出的電視機頂盒的基礎上醞釀推出智能電視整機。谷歌則以軟件和內容平臺文中心,建立了包括國內廠商海信在內的智能電視“合作陣營”。
在智能電視的上游市場,ARM架構芯片供應商同時也都是智能手機的芯片供應商;AMD公司甚至在計劃將傳統電腦GPU和64位處理技術與ARM芯片整合,提供強大的通用整合型芯片平臺。操作系統上,谷歌的安卓4.0和微軟的WIN8都在主打跨平臺策略,同時兼容手機、平板、電視甚至PC多個平臺。瀏覽器廠商也非常重視跨平臺應用,新的HTML5超文本語言為更好的跨平臺瀏覽器使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和開發基礎。
無論是上游還是終端IT產業都對智能電視這塊肥肉“虎視眈眈”。但是在現有的彩電市場份額依然掌握在傳統彩電產業廠家手里的背景下,IT界的進攻,尤其是終端品牌的進攻會成功嗎?
消費者在品牌認知上還會長期保持:智能電視是家電的概念;在渠道上彩電企業則更為完善,在家電賣場或者是連鎖店、體驗店的布局具有優勢。但是,傳統彩電企業也擁有在“IT”化過程中的弱點:對新技術、新趨勢、新規律方面的準備不足。就是這些對“新事物”的暫時不適應,才會真正留給“IT”外來戶進入智能電視市場的機遇。
比如,如果電視產品的零售賣點比拼CPU,彩電企業營銷宣傳上就會是新手。聯想則在這方面手到擒來。需要對比CPU進行選購的產品,消費者也可能更看好PC出生的聯想,而不是彩電背景的創維或者康佳。在技術性能升級上,PC企業一直跟隨芯片業的步伐,其反應之迅速,也在彩電企業之上。現在平板和智能手機都已經四核心了,智能彩電多數還停留在單核心,這足以反應,彩電企業對IT化競爭速度的不適應。
對于彩電市場的IT潮,傳統單一彩電企業還要防范綜合性企業的競爭。例如三星這類巨頭,上下游市場、IT和家電通吃,這種企業的實力自然強大。即便不是三星這種世界巨頭,就算聯想也還具有四屏融合的優勢:手機、平板和PC的三強與電視一弱的綜合實力,也好過傳統彩電企業大多數只有彩電產品比較強大的產業結構。智能電視的跨平臺互聯的應用特性,結合傳統彩電企業在多平臺設備上的弱勢,給IT外來戶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
因此,雖然市場依然掌握在傳統彩電企業手中。但是這些企業并非高枕無憂。當看到彩電企業在雙核電視上盡最大努力提升價格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彩電企業還沒有徹底理解清楚智能電視的IT本質,還沒做好按照IT的規則運作智能電視市場的準備。而彩電企業這些遲緩的動作則會給予IT企業對其取而代之的機會,令自身的生存處于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