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體驗成攪局智能彩電
智能電視產業不斷向IT產業規律的靠近,不僅誘發了智能電視產品的技術革新浪潮,也在誘發著智能電視正營的革新浪潮。
今年5月,聯想智能電視正式上市。這批3各系列、4各型號的產品,對比傳統彩電產業從業者動輒三四百款的型號產品,顯得格外單薄。但是,如果細究產品配合,則會發現聯想雖然“人不多、但各個都是尖兵”。四款產品均采用雙核CPU、安卓4.0系統,在硬件配置上不僅落后,甚至超過了大多數當時的市售智能電視產品。
而緊隨聯想之后,在智能電視領域躍躍欲試的還有蘋果、樂視網、小米等公司。
10月18號就有媒體報道稱,小米電視機頂盒已經完成工程樣機的制造,開始小規模內部測試。這款小米機頂盒依然主打此前小米手機的“廉價路線”,業內消息稱售價只有299元。但是具體配置不詳。不過依賴于小米手機此前一直強調低價高配的作風,這款產品必將依然是一款注重應用體驗的產品:軟硬件配給即便不慎奢華、也不會吝嗇。而299元的價格,與目前智能機頂盒動輒接近千元的價位,智能電視500元以上的溢價標準比較,無疑是便宜很多的了。
攪局的還有樂視網。雖然其參與智能電視的計劃“模棱兩可”,但是兩三年內5-15億的投入,這樣的規劃還是令人非常期待。
作為全球智能行業最賺錢,智能產業鏈最完善的終端品牌企業,蘋果也對智能電視虎視眈眈。鴻海試制蘋果電視的消息一經傳來很多次。技術細節則難以窺視。但是,以蘋果的作風,蘋果電視絕不會是“垃圾”產品。甚至,一經有網傳部分消費者為等待蘋果彩電一經推遲了智能電視購買計劃。
在這些企圖進入彩電市場的新品牌中,擁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將產品體驗定位在最主要的競爭力:蘋果是應用體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實踐者;小米手機成功的精髓就在于產品體驗設計的成功,尤其是硬件和營銷體驗設計的成功;樂視網以內容為重,切入智能電視市場,則更是以體驗為切入點;即便是核心競爭力集中在硬件方面的聯想,首批推出的產品也強調一流的配置、一流的性能,雖然價格昂貴銷量不佳,但是卻賺足了眼球。
外行人的都能把握到智能電視的“體驗命脈”,內行人更是不會輕易輸掉這場“應用體驗之戰”。年中市場,傳統彩電企業智能電視紛紛向雙核心過渡。PC和手機行業的多核CPU風潮開始席卷彩電市場。
傳統彩電企業推雙核智能電視主要基于兩點考慮:首先是雙核CPU技術的成熟,以及智能電視自身對計算性能提高的需求,雙核芯產品可以滿足消費者更多的應用需求;第二則是,在應用模式、內容端的進展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硬件提升作為營銷點,可以加速推動智能電視的普及,作為軟件和應用載體的硬件的性能提升,也可以改善現有軟件的應用體驗,提升智能彩電的購買價值。
對于以上兩點原因,市場主要觀點認為,“注重雙核芯”這類硬件的匹配也是傳統彩電企業,在聯想等新進入者的啟發下“務正業”的表現。傳統彩電企業無疑屬于硬件廠商,軟件、內容、應用都不是他們的強項。在智能電視軟件應用方面短期難以形成完善產業鏈的背景下,“老老實實”做好硬件升級,不失為廠商從“內容躁動”中理性回歸市場核心競爭點的必然表現。
本質上,智能彩電的應用體驗不應簡單的被理解成軟件和內容,硬件才是更重要的基礎性因素。在以應用體驗為核心的智能行業,智能電視企業,無論是新入行的還是傳統廠商,都不會在智能硬件指標上甘心落后,甚至會主動挑起硬件指標之戰。這種競爭手段尤其適用于內容和軟件體驗難以在短期突破的市場局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