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賀歲大片《龍門飛甲》的上映讓觀眾見識到國內3D電影的制作水平。今年1月1日,國內首個3D電視頻道——中國3D試驗頻道開始試播。這意味著普通觀眾坐在家里的沙發上,也能夠欣賞到3D技術帶來的炫目特效。
收看3D試驗頻道的硬性條件之一,首先便是擁有3D電視機。而通過3D節目內容帶動3D產業的發展,包括3D電視機的升級換代,正是廣電總局開播3D試驗頻道的用意之一。“這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支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如是說。作為3D試驗頻道的運營主體之一,文廣互動負責牽頭組織節目內容的制作事宜。“沒有內容,賣不掉電視機。節目生產出來,電視機不普及也是問題。”暫且撇開這個問題,“不管是內容提供方還是電視機生產商,3D市場的出路關鍵仍是3D技術的革新。”
春晚試水3D
據介紹,3D試驗頻道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江蘇廣播電視總臺、深圳電視臺等六家單位聯合開辦,每天播出時間為10:30~24:00,每晚首播4.5小時,每天重播兩次,共播出13.5小時。內容包括動漫、體育、專題片、綜藝等。據介紹,央視龍年春晚也將是3D節目錄制的一次試水。
之所以六臺聯辦,很大程度是為了解決片源不足的問題。“制作3D節目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 史支焱說,“人力、資金和設備的投入是制作2D節目的2~4倍。”首先,3D攝影器材和特殊的后期制作系統都比較昂貴。從前期拍攝而言,因為需要立體成像,所以3D節目需要的攝像機位要比普通節目多,一般是4機位。影像切換較快的體育比賽更要求6個以上的機位;后期剪輯階段,加工和組合中必須特別注意左右眼視差、垂直視差等。“不像一般的節目,打包傳輸、電腦剪輯,都非常容易。3D節目做一個字幕,都要考慮立體感覺。”
很難論證,3D電影的流行能否刺激3D電視的收視。相較而言,3D電視的最大好處便是足不出戶。只要符合四個條件:有線數字電視網絡覆蓋、安裝數字高清機頂盒、擁有3D電視機以及3D眼鏡,觀眾便能收看具有立體效果的電視節目。“到2011年年底,上海東方有線數字高清機頂盒用戶約為30萬人。”史支焱說,“這都是我們的潛在用戶。”當然,他們也是3D電視機的潛在消費者。
技術帶動市場
通過3D節目內容帶動3D產業發展,包括3D電視機的升級換代,這正是廣電總局開播3D試驗頻道的用意之一。
借助《阿凡達》的一把火,2010年3月,國內家電市場開始銷售3D電視機。3D電視機的消費前景,也反過來刺激3D內容的制作。世界上已有25家電視播出機構或運營商開播了3D頻道。美國CBS體育臺以及ESPN將以3D的形式轉播今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而央視也已經購買了2012倫敦奧運會的3D電視報道權,屆時將提供包括開閉幕式、田徑、游戲、體操賽事等300個小時的3D直播節目。廣電總局計劃到2015年底之前,具備制播100個高清頻道和10個3D頻道的能力。
但內容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帶動市場?大家心里都沒有底。3D頻道之所以稱之為“試驗”,充其量只是問路之投石,傳遞的信號大于作用本身。“3D電視的發展關鍵還是技術,是用戶體驗。”史支焱說。
“如果3D技術按照四檔劃分,國內的技術只能處在第二檔階段。”他解釋,雖然都是立體,但立體的標準是有差別的。“我們的技術設備和國外比不相上下。但我們運用技術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打磨更高水平的技術需要假以時日。
從國內現有的水平而言,技術上的不完善不僅限制了題材的制作——因為3D攝影機的機位相對固定,不能夠搖臂式地推拉搖移,無法完成一些快速切換的鏡頭,也為3D電視劇的拍攝增加了難度。相應的,這當然也會帶來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用戶體驗。比如,收看時間長了會有些頭暈;觀眾不能隨意選擇觀看角度等。
文廣互動3D項目技術負責人周威說,3D電視觀看的最佳距離,應該是電視機屏高的3倍左右,應比普通2D電視觀看的距離近不少。因為在家庭收看3D節目,會受到光線、距離、觀看角度等影響,觀眾應該根據情況調整到最佳觀看狀態。
“如果我們在技術上創新突破,能夠達到第三檔,甚或第四檔,觀眾在家看3D電視,除了空間感帶來的獨特體驗外,所有的不適感或可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史支焱直言,只有技術的提高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才能夠真正帶動3D電視和電視機市場的革新。
與3D電影一樣,3D電視作為一個新興產物,也需要市場的培育,但是培育期有多長,運營商的容忍期又有多長,都很難規劃具體的時間表。“制作3D電視的公司,短期很難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但作為產業推動的一方,不能因為不盈利,而不做探索,不做投入。也許需要3年,也許5年,這個市場才會趨向成熟。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