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已經沉寂了大半年的“三網融合”話題再度熱鬧了起來,一方面是廣電對于全國有線網的整合正在加速,國家有線電視公司有望在年內組建成功;另一方面是8月發放廣電、電信雙向進入牌照的傳言大起。看樣子,一度被傳將會“夭折”的三網融合似乎再度迎來了春天。
受這些“利好”的刺激,國內A股市場上有關三網融合的諸多概念股近來表現頗為搶眼,產業鏈相關方面也再度高呼著“千億、萬億的市場機會就在眼前”,情緒洶涌一如當年。
可是,理應是受益方的互聯網公司對此反倒格外冷靜。搜狐CEO張朝陽甚至在近日直言,三網融合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概念,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對此說法,筆者心有戚戚焉,而這分認同感,更多的是來自親身體驗。
雖然不是80后、90后,但在我的生活中,電視機已經是一個闊別已久的東東,即使現在有關部門號稱已經推出了支持互動點播的高清數字機頂盒,但是廣電部門一向堅持“先管控、再傳播”的調調,注定了其可互動的內容無論在豐富性還是互動性上都無法和更加開放的互聯網相比。可真要把互聯網上的應用全盤照搬到電視機上來,47英寸的屏幕我還真受不了,這不是“面子”大不大的問題,而是眼睛受不受得到了的問題。
就如我們此前討論過的電信運營商的去管道化問題一樣,連先進、開放的電信運營商都在面臨著被管道化的困擾,更何況還在區域壟斷化狀態下運營的廣電部門。我們之前討論了太多應該怎么扶持廣電部門借三網融合重獲生機的可能,但是對于廣電部門有沒有融合三網的服務能力卻視而不見。
要知道,網絡始終只是載體,物理屬性上它很容易實現傳輸內容的融合,管你是視頻、音頻還是文字、圖片,只要有光纖,傳遞不是難題,難的是你傳輸的內容是用戶需要的嗎?是用戶喜歡的嗎?是用戶愿意付費的嗎?所以歸根到底,三網融合爭的還是應用服務的問題,而不應該是這個網絡應該由誰來主導,廣電主導了又如何?用戶不買賬,就是不用你的互動服務,偏不看你的IPTV,你又能怎樣?
在我看來,目前政府主導的三網融合的實質不過是筆買賣,里面還摻雜著廣電繼續強買強賣的打算,這種融合除了給產業鏈相關的基建企業帶來一次性的建網訂單之外,并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發展生態。反倒是非政府主導的三網融合更有活力,要知道,各大互聯網企業在搶購大片、大劇網絡首播權時一擲千金的氣概,可遠非廣電部門的錙銖必較能相比,而用戶群體越來越多的通過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的消費潮流,也不是廣電完成有線電視網的雙向改造所能阻擋的。時代已經向移動互聯進步,融合早就通過Flash、HTML5等技術手段在電信網上實現,這樣的大背景下繼續謳歌三網融合的重大意義真的還有必要嗎?答案已經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