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監管之外,中國的三網融合還面臨著商業模式的挑戰。三網融合實際上是三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怎么融合?且中國的用戶已經習慣了免費模式。此外,內容和技術也是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三網融合,與去年7月1日試點城市公布時“大干快上”相比,現在的三網融合似乎進入“滯漲期”,“夭折論”甚囂塵上,三網融合似乎有些過于低調。然而,近日坊間傳出三網融合試點規模于年底有望擴大至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消息又讓業界“沸騰”。只是業內專家依然冷靜,從一開始就有國家強大意志的三網融合,無論是法律建設層面,還是在業務推進層面,都還只是“水中花鏡中月”。
試點范圍或擴大
近日,坊間盛傳,三網融合試點規模有望從原先的12個地區擴大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消息顯示,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分赴三網融合試點地區開展專題調研,以進一步推動試點工作。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三網融合試點規模有望擴大到全國31個省市。
消息人士透露,上海等其他試點地區企業提出的業務方案也已進入最后審批程序,并有可能在北京地區相關方案公示后陸續出臺。
此外,消息顯示,12個三網融合試點地區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與電信運營商的“雙向進入”交叉申報已進入最后審批程序,其中歌華有線等北京地區企業申報的“雙向進入”業務方案已率先獲批。
“雙向進入”一直是三網融合推進中的難點,也是廣電和電信博弈的焦點。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啟動“雙向進入”申報意味著雙方從各自為戰轉向了交叉發展。
除了試點城市之外,不在試點范圍之內的一些城市也開始自我探究,為獲批第二批試點城市做準備。天津電信運營商天津聯通和天津廣電在三網融合方面邁出了扎實的一步,雙方希望打造IPTV的“天津模式”。
突破屏障還需時日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三網融合似乎已經駛入正軌,不過,在記者的采訪中,業內專家對此并不樂觀。
“三網融合試點工作一年下來并沒有取得哪些實質性的突破,與預期差距較大。”電信專家、飛象網CEO項立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推出試點,至少應該得出一種或多種可行的模式供其他城市按照實際情況選擇,這才是試點的意義。在推出試點之后,具體方案卻遲遲不出,導致試點實際的業務模式仍不明朗,又如何向全國推開?
資料顯示,國務院常務會議給三網融合定下的五年計劃明確要求,按照先易后難、試點先行的原則,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雙向進入試點。符合條件的廣電企業可以經營增值電信業務和部分基礎電信和互聯網業務,電信企業可以從事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制作和傳輸。政策的初衷是希望讓各方形成合力推動三網融合的發展。
項立剛認為,三網融合要達到的效果是雙方進入互相領域,實現真正的競爭和合作,但目前來看,電信和廣電大部分還是在傳統領域各自耕耘,兩者之間的屏障還沒有打破。
他山之石能否借鑒
記者翻閱資料發現,“三網合一”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美國網絡專家提出,曾讓世界為之一振,繼而風靡全球。從那以后,世界各國先后開始推動三網融合進程,不少發達國家已實現各種形式、不同程度的融合。
而在中國,最早在1998年,相關主管部門、業界就提出了三網融合概念,認為無論從社會發展需求、用戶利益還是從產業本身的利益出發,都能帶來積極的正面效應。但好事多磨,三網融合前景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卻很難。
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此前公開表示,“融合之路將是漫長的,也許將是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恒心,而法律體系的保障和監管是融合的關鍵。”
據記者了解,在美國三網融合的過程中,《1996年電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這一法律徹底打破了美國信息產業混業經營的限制;而英國于2003年成立新的通信業統一管理機構Ofcom,極大地促進了網絡融合的產業發展。至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同樣是在體制上理順關系后,才得以快速發展的。
“雖然全世界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推出全國性的三網融合方案,不過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項立剛表示,“除了監管之外,中國的三網融合還面臨著商業模式的挑戰。三網融合實際上是三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怎么融合?且中國的用戶已經習慣了免費模式。此外,內容和技術也是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建議,推進三網融合工作,應循序漸進,在試點城市各方面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第二批試點的推出還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