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彩電市場,3D電視無疑成行業熱門的話題。據奧維咨詢數據顯示,在彩電廠商集體發力下,“五一”黃金周期間,3D電視市場滲透率已達到10.8%。從品牌格局來看,國內品牌3D產品市場份額已超過外資品牌,達到65.1%。業內人士預測,到年底,3D電視的市場占有率還將進一步上升,而國內品牌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中外品牌對決3D市場,盤中驚現“剪刀差”
經過一年多的市場培育, 3D電視在今年的五一終于開花結果。從銷售數據來看,TCL、海信等彩電品牌的3D產品,在城市市場實現了自身占比約30%的銷售。同時,3D電視市場的品牌格局也逐步改變,中國品牌后發優勢,市場份額超過外資品牌,東風已經壓倒西風。
從奧維咨詢的中外品牌3D電視銷售份額曲線圖來看,中外品牌在3D電視市場的銷售份額占比中走出一個“剪刀差”曲線,而這種走勢還將繼續。
據奧維咨詢副總金曉峰介紹,去年五一,以三星、索尼為首的外資品牌利用自身的技術研發和資源整合優勢,占據著幾乎全部3D市場份額,這恰如剪刀柄。隨后,國內品牌迅速跟進,以最快速度推出自己品牌的3D產品,到去年十一,國內品牌占據了市場份額的15%。2011年元旦,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占到20%左右,三月,中外品牌平分秋色各占50%,兩柄剪刀形成了交匯點。
今年五一,以TCL、海信為代表的中國品牌3D電視,憑借新品、促銷等市場活動的拉動,掀起了一股銷售熱潮,市場份額超過外資品牌達到65.1%,金曉峰強調說,“至此“剪刀差”已經形成”。
中國品牌后發先至,東風何以壓倒西風?
在3D電視市場的競爭中,外資品牌占盡先機,而國內品牌則后發制人。是什么支撐了中國品牌在處于劣勢的市場競爭中后來居上呢?
盡管在3D市場布局上國內品牌略顯滯后,然而,國內品牌隨后迅速反應,在技術方面加大投入,為后來迎頭趕上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技術研發方面,國內在3D編解碼算法、芯片、觀看舒適度等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以中國3D聯盟發起單位TCL為例,雄厚的技術積累,使其成為中國企業中擁有3D技術專利最多的企業。同時,TCL也是全球最早掌握橫跨裸眼、偏光和快門式等三大3D顯示技術的企業。
在功能應用研發方面,國產品牌對中國消費者有著深入的洞察。以TCL為例,在3D解碼技術方面,國產品牌大多已采用全球領先的3D解碼算法,配備了2D轉3D、3D全格式兼容等應用技術,在逐行3D全高清顯像和應用體驗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在信號源的通路方面,國產品牌也實現了USB、電視信號、互聯網通路、3D全高清藍光等接口,這樣的全通路技術能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
近期,TCL、海信、康佳、創維等企業在電視智能化研發上不遺余力,將智能與3D完美結合。TCL五一期間推出的超級智能3D電視8200,在具備逐行3D全高清顯像外,還具備了語音搜索、人機對詩、視頻聊天、人機對戰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智能應用,這無疑讓3D電視“如虎添翼”。
金曉峰表示,價格從來都是驅動消費者電子產業格局生變的最直接動力。3D產品價格快速下降,產品逐漸豐富,將帶動3D電視銷售規模增長。以五一黃金周為例,創維3D系列電視價格拉低20%,金曉峰 而部分品牌甚至達到30%。
“浮萍效應”作用下,3D電視進入爆發期
中國的3D電視市場應證了經濟學上的“浮萍效應”,浮萍長滿池塘并非一日,當浮萍的數量覆蓋到達池塘15%的臨界點時,其數量將實現幾何級數的增長,一周之間,甚至一夜之間,浮萍將覆蓋整個池塘。目前,3D電視在城市市場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15%的份額,3D電視爆發期已經來臨。
盡管,目前國內3D電視仍存在舒適度、片源等諸多問題,但隨著中央電視臺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方電視臺3D頻道的開播,以及全球3D電影的制作數量增漲,“節目源少”的問題將大為改善。而裸眼3D、逐行3D等技術的運用,也使3D電視產品在舒適度上得到很大提升。
事實上,自《阿凡達》熱映以來,人們對3D電視的熱度就從來沒有消減過,而《3D肉蒲團》、《變形金剛3》、《龍門飛甲》等中外3D大片的即將登場,特別是為眾多“剛絲”門翹首期盼的3D版“變3”的上映,有可能掀起中國第二次3D熱潮。
山雨欲來風滿樓。
對于這個即將成熟的“3D蘋果”,中外彩電企業無不磨刀霍霍。據了解,TCL、海信、康佳等中國彩電企業正在醞釀一輪新的“3D攻勢”,將攜最新的智能3D電視和更大力度的促銷方式,去推動3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普及,可以預見,中外品牌新一輪的“3D對戰”即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