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遠未到普及的程度,智能電視又來了。今年3月以來,各大彩電廠商接踵推出智能電視,集體向"智能"轉型。
各大彩電廠商一方面為這些新品的研發支出物力財力,創維總裁楊東文坦言:"我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為我們將要面臨的是全新的技術,全新的開發平臺",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面臨著盈利能力較差的尷尬局面。
分析人士指出,彩電企業此次的集體轉型無疑又是一次跟風,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缺乏技術話語權。
彩電企業集體轉型
如果說2010年是3D電視的元年,毫無疑問,2011年則是智能電視的元年了,就在3月,各大廠家扎堆推出智能電視新品。
3月30日,創維在北京發布新品,宣布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的創維新一代酷開智能3D量產上市。記者發現,產品配置的Android瀏覽器就像電腦的IE瀏覽器一樣,能輕松瀏覽互聯網的所有網站,包括觀看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與電腦瀏覽的速度、界面、操作習慣等相差無幾。
就在一天后的3月31日,康佳在上海召開"康佳網銳智能健康3D新品暨在線3D視頻聯合發布會",推出相關智能電視的新品。除此之外,TCL、長虹都在3月間都推出了相關智能電視新品。
推出的新品們被冠以各種名稱,究竟何為智能電視?創維楊東文在發布會上指出,智能電視是互聯網電視的升級,是指能聯通互聯網,搭載操作系統,內置開放式平臺,支持多媒體應用,且能安裝、卸載第三方應用程序從而擴充式增加應用功能,像智能手機一樣的這類電視的總稱。
為了這一轉型,各廠家都投入大量物力財力,"我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為我們將要面臨的是全新的技術,全新的開發平臺",楊東文還指出。一個對比數字,用于Android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已經有20萬種,但用于電視的卻屈指可數。如何將它們全部轉至電視,都需要各大廠商去開發。而TCL也表示,兩年來已經投入了2000萬元,主要用在招募和培養Android系統軟件開發團隊上。
發展環境或稱阻因
在各大廠家接踵推出新品,卻有不少分析人士看淡未來的發展。市場調研機構中怡康發表觀點指,智能電視的全面應用將遙遙無期,但作為必備的終端功能這樣的趨勢不可逆轉。
楊東文也認為,盡管目前是國內外多個彩電廠商都選擇高調出擊智能電視領域,但他仍然認為今年還僅僅是智能電視的推廣年。"進入智能電視時代,彩電企業面臨著很多全新的問題。比如,商業模式將不再是原來賣硬件時候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有大量的售后服務問題,要考慮與內容提供商的分成等等,還要有能平衡各方利益的運營模式。"
近兩年來,彩電廠商不斷有這種集體"轉型",也有一些讓廠家們吃足苦頭的轉型,問題是,這一次的轉型轉對了么?
"這又是缺乏技術話語權狀況下的一次跟風",家電專家劉步塵對記者分析指出,智能電視的鼻祖當屬谷歌、雅虎,在2010年下半年,這些世界的著名的IT企業開始推出智能電視,國內外的電視廠家開始跟風。
讓業界擔心的是,在耗費物力財力之后,這只是一次短暫的跟風。"2009年國內彩電企業都推出了互聯網電視,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廣電總局不讓推,主要是內容這一塊產生了問題"。據了解,當年廣電總局數次下發通知,要求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視機或機頂盒等電子產品,向電視機終端用戶提供視聽節目服務,必須取得相關的許可證。也就是說,由于文化上的原因,產業的發展被叫停。
"現在的智能電視在技術層面當然要先進一些,但我認為發展仍然會遇到互聯網電視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劉步塵表示。
不難發現,智能電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三網融合,很多廠商正是因為看好三網融合這一趨勢,才對智能電視寄予厚望,國外的IT巨頭在角逐智能電視時,正是在相關網絡有了充分發展的環境下,但國內的三網融合卻進展緩慢。
目前廣電、電信兩大部門圍繞播控權交惡,隨著IPTV播控平臺中央與地方兩級平臺對接,廣電內部的斗爭也愈演愈烈,有人甚至斷言:"三網融合已經夭折"。
頻繁轉舵與低盈利能力
就在廠家們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推陳出新時,銷售數據尷尬地下降。創維數碼(00751,HK)公布的2月份銷售數據顯示,創維2月份實現電視機銷售總量27.6萬臺,同比下跌39%,電視機銷售總額也同比下跌52%;TCL也是如此,銷量公告顯示,液晶電視2月份銷量為25.39萬臺,同比下降43.24%,
而更讓各大廠商頭疼的是偏低的盈利能力,在已經公布的上市企業財報中,格力去年全年純利42.8億元,美的全年純利31.27億元,而創維、TCL等黑電企業普遍在5億元左右徘徊。
"與白電企業相比,國內的彩電企業普遍沒有技術話語權,就只能跟風",在劉步塵看來,對于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看清行業的發展方向,不要盲目跟風。
"把智能電視作為電視的附加功能來推出是可以的,但是切不可指望各種產品形態來改變目前黑電企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