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始,國內彩電生產名企、外資家電巨頭都輪番推出各自的彩電新品。而幾乎在所有的新品發布會上,“智能電視”都是彩電廠商不可不提的重要字眼,仿佛去年廣受市場追捧的“3D”概念不再得寵,轉而被“智能”所代替。
起碼從市場推廣力度上而言,智能電視倍受廠商重視。其所帶來的IT化商業模式變革讓業內人士大呼,“智能電視將是下一輪電視市場變革的重中之重。”
對正逐漸勃發的智能電視市場,三星電子高調宣布2011年的其智能電視的發貨量計劃達1200萬臺,并豪言將占全球智能電視30%的市場份額。創維、康佳等國內廠商如何應對三星的咄咄逼人?
廝殺已經拉開帷幕。而另一方面,何為智能電視,卻仍未有統一定義。
3D唱罷,智能登場
2010年, 3D風潮席卷彩電市場,堪稱為3D電視元年。
2010年下半年,風云突變,“智能電視”概念熱度急劇升溫。緣起就是當年5月,GOOGLE聯合索尼等,推出“GOOGLE TV”。新品一經推出后,業界反響強烈。隨后,國產廠商迅速跟進,紛紛打出“智能”牌,推出類似產品。
2011年初,在美國舉行的消費電子產品展上,智能電視更是成為絕對焦點,包括三星、LG、TCL、長虹、創維和康佳在內等眾多的國內外彩電廠商都展出了各自的智能電視新品。而今年3月的最后一周時間里,以上后四者又密集推出基于Android系統的智能3D電視。
3月30日,創維宣布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的新一代酷開智能3D電視量產上市,即日起在全國上柜推廣銷售;翌日,創維的老對手康佳也發布了網銳智能3D新品988PD在內的五大系列、三十余款新品;4月6日,三星在中國市場推出約10款具備3D影像功能的智能電視新品。
智能新品扎堆上市。創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認為,“今年還只是智能電視的推廣年,智能電視的普及除價格因素外,還會涉及到家電企業商業模式和內容管控模式的改變。”同時,他也分析說,“目前3D智能LED電視和普通LED電視的價格比已經下調至1.5倍,具備普及的基礎。按照國內彩電行業的消費慣例,新品價格下調到主流品類產品價格的1.5倍是新品進入普及階段的標志。”
記者從創維方面獲知,創維還將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推出CCFL(即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的簡稱,中文為:冷陰極螢光燈管)的3D智能電視,“其中一款42英寸定價僅為5000多元,價格僅為市面上LED背光3D電視的50%。”
縱觀綜合彩電行業的發展史,從CRT到液晶,從2D到3D,每一次技術的普及都以價格下降為沖鋒號角。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分析道:“去年3D電視上市之初,因價格昂貴使得它難以普及。但是本土彩電掌握了3D電視技術,規模化生產之后發現3D電視價格也不貴。而這一次智能電視,國內廠商的規模化進入,必然也為智能電視的普及提供了充足條件。”
他還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由于3D電視概念和智能電視概念在去年就已有部分推廣,“2011年彩電競爭格局仍然會以價格為主要決定因素。”
康佳集團多媒體營銷事業部市場部副總經理廖黎明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現在的新品價格尚不好透露,不過42寸的96PD售價為3999元。”并在采訪郵件中回復記者,“五一旺季來臨前,這些新品也將會走入渠道,同時價格方面也會是廣大消費者承受得起和喜聞樂見的。”
“3D”“智能”,孰輕孰重
從目前各廠商推出的新品來看,一個相同之處便是3D搭載“智能”概念。“3D”和“智能”,到底是誰抱了誰的“大腿”?
廖黎明告訴記者,“3D和智能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技術概念,因此很難具體說要偏重哪個層面,它們是電視技術發展到特定階段的一種結合。”3D是一種顯示技術的立體化,是技術概念;而智能則更多的是電視欣賞“內容”的豐富,指電視的功能更加強大。“無論是3D技術發展還是智能化發展。電視終究是一個服務消費者的家庭娛樂產品,這才是最根本的。”
“實際上,如今的智能電視是從互聯網電視發展而來。兩者一脈相承,互聯網是它們的本質和基礎。”著名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早在2009年,互聯網電視便在市場上便已有生產和銷售。電視終究還是一個顯相產品,其根本著力點還應該是在視覺表達上。就如從黑白電視過渡到彩色電視,從模擬電視發展到高清電視,從2D技術進化到3D技術一樣。”
互聯網電視,可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電視機,與如今的智能電視有諸多類似之處。創維和康佳方面均表示,“智能電視是從市場主流的互聯網電視發展而來的,因此智能電視可以說是互聯網電視的升級版。”
但同時,廖黎明也指出,互聯網功能只是智能電視的一個基本功能而已,“智能電視卻擁有著與智能手機一樣的開放性系統平臺,可以把成千上萬的第三方應用軟件提供給用戶,用戶完全可以按照自身需要隨意安裝、任意卸載。
智能電視技術日臻成熟,應用程序也不斷完善。數字電視市場研究機構格蘭研究認為,智能電視市場之所以迅速受捧的原因主要是:首先,符合了國家大力推行的“三網融合”的大背景;其次,電視整機正從平板時代向互聯網時代甚至向目前的智能時代跨越,彩電廠商不希望企業進行的工序會被看成簡單的加工環節,一直在醞釀著向技術平臺等內容產業鏈擴張;再次,目前GOOGLE的Android系統和蘋果IOS系統在智能手機上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應用平臺系統想要獲得更大的份額就必須擴展使用范圍,找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如此智能電視將成為突破口。
在智能電視正在快攻加碼的現在,其標準卻尚未統一。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微博上總結了智能電視的四個特點:通過應用程序商店實現電視功能的可擴展性,并有互動的商業模式;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如語音、觸摸、手勢等;創新的用戶界面和體驗;有計算和存儲功能的控制芯片。
在楊東文的看法也頗為類似,“智能電視內置開放式平臺,支持多媒體應用,其特點是可通過有線或無線實現上網,擁有全開放式的平臺,配置操作系統,能實現智能的人機交互。”他預測,“智能電視的標準今年應該會得到一個統一的認定。”
智能電視之變
“電視,現在的電視還是我們以前認為的那個電視么?或許,它需要一個新的名稱了。”中國視像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如此感嘆。
盡管手機、電腦以及電視的“三屏融合”早是大勢所趨,但是搭載原本屬于手機的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視顯得更為難以定義。廖黎明形象比喻到,“智能電視搭載的Android操作系統相當于電腦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滿足消費者自主選擇;其次Android操作系統極大豐富了智能電視節目內容庫;再者在Android操作系統中,用戶已成為內容創造者,通過自主開發、共享各種程序軟件,創造海量的應用內容。“電視產業更加IT化了”
電視愈加IT化。IT企業似有在智能電視領域發起攻勢的欲望。別忘了,首先推出智能電視的企業是GOOGLE。蘋果也業已推出APPLE TV,將來還有多少IT企業進入還未可知。但,不可否認的是IT企業具備更為嫻熟的售后服務經驗,對這套商業模式也更加得心應手。
目前,智能電視主推者仍然以彩電廠商為主。一方面顯示了彩電廠商不甘于只做硬件制造商的野心,即做硬件,又做軟件,還做服務和內容——早前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商業模式或已成歷史;這在另一方面也對它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楊東文坦承,“所有的彩電企業將從單純的硬件產品銷售轉變為產品與內容服務并舉的模式,由此便引發了彩電企業從銷售電視轉變為聯合內容提供商共同發展,這對我們整個行業都提出了挑戰。”創維正計劃同步推出在線應用商店,不斷豐富旗下產品的應用程序。
在內容上,彩電廠商也各出奇招。康佳、海爾等與國家授牌的內容供應商合作搭建了“內容超市”;創維則通過酷開提供在線3D視頻、購買正版3D片源等方式以解決3D片源匱乏的難題。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與內容提供商的進行利潤分成,以平衡各方利益?這些都是各彩電廠商必須考慮的。
除商業模式變化帶來的挑戰之外,消費者的認知度不高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中國電子商會發布的《2010年智能電視消費者市場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稱,未來一年內打算購買平板電視的消費者中,64%對智能電視有認知度,但打算購買智能電視的卻只有17%,說明消費者對智能電視仍處于觀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