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42的電視要6000呢?”
“這是標價,您若要的話,還有優惠!”
“最低多少?”
“4999,最低了!”
“還是貴,還能便宜不?”
“這個真便宜不了了,最低最低了……”
“那我考慮考慮!”
“別考慮了,現在這個真的是最低了,要不送你個電磁爐?過了今天肯定就不送了!”
“這個……,要不電磁爐給我折現吧?”
“……”
或許每個消費者都有這樣的砍價經歷,買個電視廢那么多口舌,稍不慎還會惹一肚子氣。其實,在賣場“砍價”已經成了家電零售行業多年來形成的“潛規則”。近期,如果有去過賣場的消費者或許會發現,家電的標價簽都換成了新的,如果想優惠,售貨員會跟你說現在是明碼標價,標多少賣多少。
筆者了解到,從本月初開始,蘇寧、國美、大中等已經在全國連鎖家電賣場,悄悄地推出了“明碼標價”銷售,不再接受議價!敖K于可以在家電零售連鎖店買到明碼標價的商品了!毕嘈耪l都有這樣的感嘆。
家電標價水分足 一臺彩電竟可砍價5千
此前,同一個品牌、同一型號的液晶電視在不同賣場的標價也是大相徑庭。比如,夏普G120A在不同賣場之間標價的差價達到了2700元,(各個賣場里最高9999元,最低7299元);三星C5000差價則為3000元(各個賣場最高標價12900元,最低標價9999元)。
家電賣場銷售人員給出的說法是,液晶電視價格標簽上給出的價格是廠家指導價,而實際的成交價格則是各賣場自己定的。經過交涉后,如夏普G120A,標價和實際成交價格差高達3699元。三星C5000,經過一番砍價過后竟然可以便宜5100元。
在以前的家電賣場我們還可以看到,一臺合資品牌的空調,掛牌價為4599元,而最低零售價只要3999元;一臺國產的滾筒洗衣機掛牌價為6800元,而最低零售價格只要5199元;一臺合資的對開門冰箱掛牌價為10888元,而最低零售價只要8999元,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的砍價能力不同,成交價格差距可達數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