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玩價格游戲,500元的衣服改成800元再送券400元,家電業則玩起了二次收費的把戲:市區中村的老王前幾天買了一套促銷的空調,價格是1899元,隨后商家安裝工前來安裝空調,同時要求老王再付50元錢的“支架費”。老王以前買過兩套空調,外機的支架都是贈送的,怎么現在要額外支付“支架費”了呢?商家的回答是促銷產品本身就是貼錢銷售的,所以“支架費”要另付,如果用戶自備就可以不收。記者近日走訪家電市場發現,這種兩次掏錢消費在家電行業還不少見,平板彩電也正大光明地收取了支架費。
3年前一臺42英寸的等離子電視要賣13000元,現在一臺合資品牌的50英寸等離子只要萬元左右,國產品牌只要4000多元,平板電視價格的下滑速度則讓很多消費者喜出望外,但廠商在服務上的縮水也讓人始料未及。想購買平板電視的吳先生在賣場轉了一圈發現,雖然電視的價格下來了,但基本上所有的品牌都不贈送電視掛架了,也就是說要把電視掛在墻上看,要額外再花一兩百元錢買個掛架;還有的品牌,把隨機的電視座架都取消了,這讓吳先生很不爽:這不是逼著消費者“二次消費”嗎?
座架收費有點亂
吳先生告訴記者,3年前他買了一臺32英寸的液晶彩電,那時不管什么品牌都配兩只架子,看消費者的需要,想掛墻上就配掛架,想放電視機柜上就用座架,也有的牌子掛架、座架只能選一。在賣場里,廠家的促銷員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現在大家都在打價格戰,賣一臺小尺寸平板電視機的話不過賺個百把元,所以原來送的掛架就送不起了,而有些型號連座架都不配,則是為了“減少浪費”。
市區某賣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在銷售時就會向客戶說明,在安裝工上門安裝時,額外收取支架費,如果消費者自備,這個費用就不會收取。
吳先生無奈之下只得掏錢再買掛架,但很快他發現,掛架的價格也很混亂,賣場促銷小姐告訴他,一個掛架要300元,而來安裝的師傅則說,如果在他手上購買只要200元。而在網上購買一個掛架只要100元,再找個師傅來裝一下,不到120元就可以全部搞定。
家電降價不應減配件
其實除了電視機,空調、熱水器、洗衣機等家電買回家來不花點“小錢”都無法使用。剛裝修好準備搬新家的小李說,幾乎所有新買的家電都還是半成品,空調要收室外機支架的錢、延長管線的錢,還有空氣開關的錢;熱水器要收出水管、進水管、接頭、角閥的錢。
記者走訪市區各大家電賣場看到,所有電視的掛架都是要單獨收費的,進口品牌大多在200元以上,國產品牌相對便宜。某外資品牌,甚至還有50元的上門安裝調試費,也就是說只要廠家服務人員上門就要付錢。對此經銷商表示,這也是價格競爭加劇的后果,就像手機一開始價格很高,雙電雙充是標配,后來大幅降價了就縮水成“一電一充”。
家電“二次消費”會不會涉及消費潛規則呢?市消保委有關人士認為,關鍵還要看商家在消費者購買前有沒有主動明示,如果消費者稀里糊涂買了,再發現原來理所應當的服務要收費就說不過去了。業內人士也提醒商家,家電降價不能以減少配件為代價,只有誠信的廠商最終才會得到市場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