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被稱為“3D消費元年”,3D電視陸續走入普通家庭,成為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立體世界的“魔盒”。近日,專家指出,一些速成、劣質的3D產品急功近利,忽視人體健康存在危害,特別對兒童視力健康損害巨大。專家呼吁,愛護健康,遠離2D轉3D電視。
在近日召開“2010中國健康3D盛典及中國3DTV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立體視像(3D)產業聯盟首席專家、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表示:“我國現在還在從標清到高清的轉型期間,3D的市場基礎還不成熟。目前廠商(2D轉3D)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只要把產品賣出就行了,但這非常不利于3D產業的發展,要從觀眾的角度來考慮完善立體影像。”
“偽3D”看一小時后頭暈
在本次論壇上,3D產業聯盟研究院的權威數據顯示,觀眾對3D電影《阿凡達》的喜歡程度達到70.8%,而后續上映的絕大多數3D電影的喜歡程度卻不足5%。這些2D轉3D的電影因為“粗制濫造”,被廣大網友稱為“偽3D”。據業內人士介紹,《阿凡達》之所以廣受贊譽,是因為導演在拍攝時,全方位的考慮了觀看時的舒適度,這才讓觀眾看完之后意猶未盡。
然而,一些3D電視廠商在追趕3D的風潮過程中,為了暫時滿足對3D內容的需求,紛紛推出2D轉3D的電視。很多消費者體驗后發現,經過轉換的3D電視節目效果畫面很模糊,立體感也不強。比如,動畫等節目基本沒有3D立體感,與轉換前的畫面沒啥兩樣兒;而體育類節目經3D轉換后,更讓球迷們大喊“郁悶”。在看了2D轉3D的南非世界杯電視轉播后,有網友發帖稱,“最有3D效果的莫過于賽場的記分牌了”,這讓“偽3D”電視成了一個笑談。
對于2D轉3D的“槍版”效果,行業測試進一步印證了消費者感受。在本次“健康3D”盛典上,李玉光列舉了一家德國專業雜志的測試,測試對象是兩臺具備2D轉3D功能的電視。在測試中,一臺立體縱深感比較弱,3D效果不理想;另外一臺在觀看1小時后測試人員身體出現不適,感覺到頭暈。事實上,經過轉換后的3D畫面并不理想,簡直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警告:兒童要遠離2D轉3D!
3D技術人員介紹說,目前市面上出售的3D電視普遍采用的是主動式快門技術。這種3D技術是將畫面切換成左右兩幀,通過左眼和右眼分別接收,3D畫面的信息量大約是2D畫面的兩倍,增加了人眼的負擔。
技術顯示,2D轉3D的原理就是將遠景向后,中景不變,前景拉近,只是簡單地進行圖像的疊加,造成3D影像質量不佳,如景深不夠、畫面模糊等,容易加大觀眾的眼部疲勞程度,從而引起頭暈、頭疼等癥狀。由于兒童的眼睛仍處于發育期,觀看這種模糊的畫面對兒童的視力損害極大。專家表示,家長最好不要讓小孩觀看2D轉3D電視。
口號:愛護消費者,開發真3D
專家指出,市場上許多3D電視支持2D轉3D功能,是為了解決3D片源不足的問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于技術不成熟,為了短期利益匆匆上馬,反而給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為此,專家警告說,要警惕“偽3D”效果的電視會破壞消費者對3D的美好期望,進而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在此次“健康3D”盛典上,中國立體視像產業聯盟秘書長唐斌呼吁,要樹立“科技以人為本”的健康3D理念,充分尊重和依照人體眼科立體視覺原理等,推動3D立體產品的舒適度與健康評價研究及其相關標準研究。李玉光和眾多專家都先后表示,電視生產廠商應該保證消費者的健康感受,從愛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開發和推廣真正的3D電視。
為了解決3D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國內10多家電視臺在籌備3D頻道外,今年11月的廣州亞運會也已經宣布準備3D轉播,再加上《生化危機4》等越來越多的3D電影上市,3D片源將不再是問題。選擇3D電視,就是要追求《阿凡達》般的震撼體驗,為了家人健康著想,就應該一步到位,選擇真正的3D電視。
選購“健康3D”的四項基本原則
目前,我國還沒有完成和公布3D電視的國家標準。不過,在“2010年3D電視產業趨勢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的一位專家根據初步研究及測試,指出好的3D電視應該具有四個基本條件。
首先,要有優異的動態表現能力。其次,具有豐富逼真的色彩還原能力。目前主流的LED液晶電視較之此前的CCFL電視,動態還原能力和色彩還原能力就很強,當然新世代的LED—FULL LED的效果就更好了。
第三,左右眼感受的亮度、色度、清晰度等指標應具有較好的一致度。一般來說,3D電視刷新率越高,清晰度等指標也會越高。目前的200Hz是主流,400Hz是高端3D電視的必選配置。
最后,大屏幕才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看舒適度會更好一些。目前,40英寸至50英寸的3D電視是主流,70英寸以上效果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