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8月23日,于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幕的BIRTV(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展會上,以高清和3D為代表的先進廣電制作、編輯、傳輸和顯示技術紛紛亮相,并成為整個展會中最吸引人關注的參展內容。
高清走向普及
國內廣電行業進入高清時代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在這期間,高清電視機的普及、高清電視標準的制定、高清電視頻道的開播成為了整個國內廣電產業的主旋律。以高清為代表的廣電文化也徹底在效果上來開了與新興的“網絡視頻”產業的差距,形成了三網融合條件下,廣電產業嶄新的競爭力。
本屆廣電展上,高清產品在參展數量上依然領先于其他產品。雖然3D已經占據了整個展會最矚目的位置,但是在產品陣容上HD高清無疑更為強勢。其產業鏈之完善、產品之豐富、參展廠商數量之眾多全面超過3D產品。而從專業觀眾,尤其是采購性觀眾的關注角度看,高清也是真正能夠達成大量交易協議的部分。
與往年相比,今年高清產品的展出表現出更為務實的態度。例如戶外展示場地的移動高清轉播車的展示數量遠超過往年,而且多數是內蒙古電視臺、廊坊電視臺、教育電視臺、金華電視臺這樣的三四線廣電機構。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高清制作設備已經開始成建制的進入相對較基層、較邊遠的地區,高清已經進入深入普及階段。
3D粉墨登場
與高清的多年辛苦運營下,市場走向普及不同,3D今年是初露頭角。2010年年初,國際彩電巨頭紛紛搶先上市了多款3D彩電產品,從而拉開了3D技術從電影向電視過渡的序幕。也正因為有了電視行業的巨大需要,今年廣電展3D展品超過去年數十倍之多。
不過,與高清完整的產業支撐比較,廣電展上的3D產品多數還集中在攝像和臺內制作。在播控、傳輸、終端和新型業務支撐上,還缺乏更為完善和成熟的配套機制。用業內人士的觀點來看,今年3D的火熱更多的是在表明一種技術理論上的成熟和一個未來產業的“客觀存在”,短期內還很難形成真正的規模化市場效應。
高清和3D后續發展商業創新是關鍵
對于國內廣電市場高清和3D的普及,業內專家認為,行業還存在著嚴重的“內力”不足的狀況。
以高清產品為例,為何目前展會所能看到的產品和廣電客戶采購產品都是高清化的呢?很大一個原因是08年開始,國外上游供應商開始全面淘汰非高清產品所造成的。既然市場上沒有非高清產品可買,也就自然形成廣電展上高清產品一統天下的格局。但是對于大多數電視臺,包括眾多省級臺,目前上不具有全臺網的高清錄播能力,不能真正為消費者提供眾多的高清電視內容。
“電視臺是沒有動力的”,業內專家如是表示,電視臺和電視網絡部門在高清和數字化上的態度。因為僅以目前的商業模式,高清和數字化不能帶來任何收視率的提高,也就不能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對于電視臺高清和數字化幾乎是純投入。意識到高清是數字化的公益性質,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數字化和高清化工程中電視臺總是慢一拍了。
業內認為,如果不能依托高清或者3D展開新的業務,創建新的盈利模式,而這的普及就必須大力依賴于政府的推動。不過,也有專業人士認為,相比高清的公益性,3D電視可以全面采用付費觀看的方式來普及,用付費的利益來平衡廣電企業的投入。3D的特殊恰恰可能導致廣電企業對3D的接受要快于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