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視還是智能電視?關于未來電視產業走向的爭執在2010年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已經大量上市銷售的網絡電視產品,一方面是被熱炒的智能電視概念,消費者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是要等待智能電視,還是可以先行購買網絡電視產品呢?
2009年春天,一種稱為網絡電視,能夠上網、看網絡電影、下載網絡電影、能夠看股票、能夠享受網絡教育資源,甚至能夠不斷升級功能的電視機開始出現。這種產品徹底打破了傳統電腦和彩電之間的界限,將大屏幕娛樂的戰火燒到了IT產業一邊。這種新產品就是網絡電視。網絡電視諸多的新穎之處之處,迅速使其市場占有率提升到兩成以上。
2010年春天,來自IT界對家電廠商用網絡彩電滲透傳統IT領域的做法終于做出反擊。英特爾、谷歌、索尼結成戰略聯盟,采用英特爾芯片、谷歌操作系統的索尼智能電視呼之欲出——從產品的技術形態上看,智能電視更向屏幕無限放大之后的“智能本”、“上網本”或者“智能手機”。同時,國內彩電巨頭TCL、IT大佬聯想也在第一時間宣布進入智能電視的開發階段。
網絡電視尚未普及,智能電視已經聞聲而至。這不僅令國內產業界、政府監管部門猝不及防,更是令消費者丈二和尚,摸不找了頭腦。
消費者最關心的莫過于網絡電視和智能電視的區別到底有多大。據業內專家介紹,智能電視在結構上更向人們常見的PC,擁有底層硬件、中層操作系統、上層應用軟件的系統結構。其基礎技術遇有一定的開放性、兼容性,是建立在現代IT產業鏈之上的產品。其與“網絡”的應用距離“更近”,應用內容廣闊性更好,消費者也可以隨意購買不同功能的軟件,實現功能的擴充。同時,智能電視還具有強大的終端計算能力,能夠幫助消費者處理許多多媒體之外的通用計算任務。
相比之下,網絡電視大多數采用專用的硬件和軟硬件接口層,上層應用功能比較單一,開發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其更向傳統的電子產品,而非PC。所以網絡電視雖然叫“網絡”,但是與網絡的真實距離卻遠遠大于智能電視。同時,網絡電視基本不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消費者功能擴充必須依賴電視廠家。該產品也幾乎不具有專業的多媒體處理能力之外的計算能力,實現多種業務共平臺部署更為困難。
由此看來,和網絡電視比較,智能電視更像是融合更多電腦功能的“彩電”。這一點看法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智能電視的另一個兄弟產品,智能本,就是筆記本電腦的一種,而且前身智能手機則是也被許多人稱為“掌上電腦”。某種意義上,智能電視可以理解為是一臺傳統的彩電,與一個智能手機,或者智能筆記本結合的產物,其必然具有傳統PC絕大多數的“特性”。
智能彩電雖好,但是畢竟不是現在市場上能買到的產品。對于消費者,更會關心現在值不值得購買熱銷的網絡電視。
據筆者了解,網絡電視功能已經成為高檔電視的基本配置,同時網絡電視也會在傳統產品價格的基礎上增加500-1000元的售價。這對于高端電視而言并不顯得“價格突兀”。但是,考略到網絡電視功能遜于智能電視,而智能電視已經離問世不遠,筆者認為消費者沒有必要特意購買網絡電視產品。如果在非網絡電視中擁有適合的選擇,選擇非網絡電視則更為理性。當然,如果消費者要購買一些頂級產品,那么附帶的網絡動能無論是不是有必要,也是不得已必須購買的部分了。
無論消費者購買哪種產品,智能電視出現之后,消費者都可以選擇購買額外的智能電視機頂盒,實現智能電視的功能。當然消費者也可以選擇等待智能電視上市之后購買智能電視一體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