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家電市場上最受關注的產品是什么?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會認可是3D電視。以長虹、三星、索尼等彩電企業為代表的一大批廠商推出的3D電視,已經將家庭3D娛樂時代的大門敲開,等待著觀眾們紛紜而至。
據統計,截止七月底,國內市場號稱推出3D電視的品牌已經有七八家之多,上市銷售的產品也會很快突破10款的數量關。一個可以選擇、可以購買、擁有較豐富選擇度的3D市場已經逐步形成。同時,在3D產品的價位上,索尼等企業也采取了非常務實和親民的策略,產品溢價比例低于以往任何新技術彩電產品上市初期的水平。
眾多彩電企業的齊推共抓,配合相對合理的產品價位,3D電視自從問世以來就已經擺出了一副非得普及,非得叫消費者購買不可的架勢。不過,細心的消費者也在3D電視的熱潮之中看出了門道,看到了不足,那就是“買了3D電視看什么”的問題。
目前,國內既沒有3D電視臺、有沒有3D電視節目。同時,國內電影業3D制片的影片剛剛開始出現,而國外進口影片即便將每年的配額占滿亦不過20部,40小時的節目量。拒不完全統計表明,消費者在國內市場能夠購買到的正版的3D內容應不超過數十小時。此刻購買的3D電視難免會面臨無“片”可看的局面。
針對這種局面,3D彩電企業也不是“善茬兒”。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3D彩電企業面對內容瓶頸,紛紛打出了2D轉3D功能的牌。也就是說,只要你買了我的3D電視,那么如果你愿意,你看到的所有電視節目、電影都可以“變成”3D的效果!這招一出,還真的非常奏效,很多媒體無不歡呼3D電視的內容瓶頸已經出現徹底的轉機。
然而,與一些認識對2D轉3D紛紛看好不同,更有眾多消費者對此產生了質疑:2D轉3D的效果,與真實的3D攝像拍攝出的效果能一樣嗎?會不會是天壤之別。我們該不該為2D轉3D買賬呢?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消費者應該增加更多的辯證的問題思考方式:
首先,2D轉3D并非是“不可取”的技術。據報道,以3D效果紅遍海內外的《阿凡達》也有這種假3D。Stereo D公司有6名人員參與了《阿凡達》的制作,名字也寫入了《阿凡達》的字幕。雖然只是幾個鏡頭上的處理,但是《阿凡達》也用2D轉3D卻揭示了另一個秘密,那就是3D攝像系統在一些特定效果的處理上“不如”2D轉3D這種假“3D”技術。無法以靈活的角度拍攝,視差調整比較困難,左右影像錯位,光學鏡頭的一些變形等限制導致了,某些特定的鏡頭2D轉3D的效果會超過真實的3D攝像機帶來的效果。
但是,在特定情況下2D轉3D擁有比真3D更好效果的幕后,則是這種電影制作級別的轉換的巨大工作量。據了解,同樣是Stereo D公司的另一部作品《最后的氣宗3D》的整個影片從2D轉換成了3D耗用了50人6周的時間,二者已經是目前2D轉3D最佳的“工作效率記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D轉3D技術并非是完全落敗了真實3D攝像機拍攝的效果,但是實現較好的2D轉3D技術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因此,可以推測,普通3D電視機擁有的2D轉3D效果必然是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隨著2D轉3D技術進步,以及高級技術成本的降低,未來彩電中配備的2D轉3D技術很可能比現有的產品給為出色——例如配備更接近電影制作級技術的組件。
因此,筆者認為2D轉3D技術對于3D電視只是一個可以在3D匱乏的今天充實3D內容的“輔助手段”,消費者切不可以為該技術能夠實質上改變3D內容匱乏的現狀。如果您是追求時髦,又不苛求效果的用戶,那么弄一臺2D轉3D的彩電先“玩著”,等有了更好的技術的產品在更新換代,依然不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如果您是一個謹慎、理性消費者的消費者,那么也許數年之內您還是遠離3D電視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