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長百米的歷史電影--中國國家館·智慧長河
一踏進中國館的十二層,映入眼簾的巨幅畫卷令人震撼。近120米長,6.3米高的動態《清明上河圖》蜿蜒輾轉,畫卷下方潺潺河水清可見底,漫步"河邊"仿佛一下子就來到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筆下的那條熙熙攘攘汴河邊……
讓《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都以動畫形式"活過來",在巨幅的畫卷墻上動起來,其實就是音效加光影創造出來的逼真效果。在這百米多長的巨幅畫卷的對面,隱藏了12臺目前世界上最小巧的科視CP2000-M數字電影放映機。每臺機器由8個不同的智能電動主鏡頭所組成的新鏡頭組可以自動切換,設定好之后完全不需要有人看管 ,其實簡單地說就是在同時播放著12部不同內容的小電影。但這看似簡單的把12個電影銀幕拼在一起的工作,卻又恰恰是實現這個創意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環節。
仔細觀看展現畫面的巨幕墻,并不是通常我們看電影的"平"幕,而是在幕墻上做出來很多凸出和凹陷的"折痕",這是創意之初為了追求更立體和時空效果的特別設計。"如果每塊"銀幕"和每塊"銀幕"之間畫面重疊不好,就會出現加重的陰影或"漏光"的現象,會嚴重破壞整體畫面的統一和諧。如何讓每臺電影機的畫面銜接更自然,如何保證畫面投影在這種不規則的'折幕'上不變形,是最需要工程師們花心血攻克的難題,但也是這種設備最擅長解決的難題。。。" 科視負責此項目的工程師梁軍為我揭示了這種DLP數字電影放映機比普通的電影機的優越之處就在于,它擁有"幾何變形矯正融合技術功能"。 為了不讓這巨幅的《清明上河圖》上留下任何瑕疵,早在7個月前,科視的工程師們就在世博園外搭建了一處模擬基地,在1:1的模擬畫卷旁架起三臺機器,開始了他們的細致的邊緣融合效果調試工作。而最終這種電影放映機器確實也做到了令畫卷上的每一個面的過度處理都"天衣無縫"。為了讓整張的畫卷看起來更具時空效果,工程師們還特意把電影放映機原有的白光改造成偏古舊色調的土黃色。
一幅神來之筆的《清明上河圖》,就這樣在世博會的中國館被現代高科技重新賦予了生命。
水中"仙石"
沿著百米多長的《清明上河圖》緩步前行,電影畫卷的腳下還流淌著波光閃閃的"小河",這也是由吊在頂棚的十幾臺投影機完成的。 "河床"仿真的鋪了層細沙,而與畫卷幕墻所不同的是,投影"河水"用的幕布是層紗幔,水波圖案的影像透過紗幔時又產生了另一層的水波圖案。層層疊疊的影像落到底層的沙地,便產生了流動的河水和水深的視覺效果,加上逼真的流水聲,無論如何都會讓你覺得,似乎一不小心離得太近就會被河水打濕了鞋。。。
之所以把這一巨幅畫卷取名叫做"智慧長河",是因為創作者選取的這部分《清明上河圖》中蘊藏了很多勤勞智慧的古代人民傳承下來的文化故事。在潺潺的"河水"中會若隱若現幾塊泛白的"石板",隨著光線越來越亮,石板上會浮現出清晰的動畫影像!肚迕魃虾訄D》中"南北通衢、勤業樂事、詩禮傳家、方圓成矩"等八個智慧點的小故事清晰、生動,分別向人們講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以及建筑、醫藥、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中華智慧,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傳承至今,都一直對普通百姓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而展示這一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手段卻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數字顯示技術。這水中的八塊"石板"其實是Christie?MicroTiles?--一 一種模塊化的數字顯示墻磚做成的。這種顯示磚墻,屏幕尺寸僅為408mmx 306mm。并有超薄的設計,深度僅有260mm,可以像積木一樣堆疊和群集,創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狀、大小的顯示墻,而且每塊之間拼接的縫隙都小于0.5mm。這是目前的平板LCD、等離子屏幕或LED墻所無法實現的,完全可以用"渾然一體"來形容拼接后的畫面質感。這一次的石板造型,每一塊石板都是先采用20-30塊的數字顯示墻磚完成初步拼接,然后為了營造石板的自然形狀,在圖像制作時故意用黑色遮擋掉顯示屏的方角和邊緣直線,形成石塊的不規則形狀,最后再加上石頭的紋理。這種顯示墻磚無與倫比的亮度、對比度和色彩再現,令這些水中浮影的動畫故事栩栩如生,營造出猶如夢中仙人點化般的沉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