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位看
當監控網絡和業務發展發展一定階段后,監控系統管理和監控業務操作必然逐步分離,形成獨立的監控系統管理平臺,包括設備管理、用戶管理、安防策略管理和業務管理等內容,管理平臺將不斷向專業化發展,其部署位置更多是在中心機房;而日常業務操作將仍由監控中心安保人員完成,其所需的只是操作客戶端程序,以提供操作用的人機界面,其部署位置以監控中心為主,當然,作為IP監控特有的優勢之一,只要IP網絡連通的地方,都可以部署這樣的操作客戶端程序,甚至可以通過Web方式實現更簡易的部署。類似的發展軌跡,在通信、IT等行業發展歷程中都曾出現,例如,最初的IT應用也是單機系統為主,隨著應用的網絡化,及應用的不斷復雜,出現了專業的網管系統和IT管理中心。
在安防IT化的大勢下,監控管理平臺的發展也必然遵循這一規律。
從技術發展看
一個先進的監控管理平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首先,任何管理都是由中央到地方的,相應的,技術只是管理理念的實現手段,合理的監控系統應該是以監控管理平臺為中心的,而非以DVR/DVS為中心,DVR/DVS更多是執行中心管理平臺指定的監控功能和管理要求的。
其次,從管理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作為管理者監控管理平臺和作為被管理者的前端之間應該通過標準管理協議進行交互,而不是前端設備的SDK或API。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監控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共同努力,總體而言,監控管理協議和標準還處在一個發展的初期,實際上,目前已經有相應的組織和企業開始了這方面的努力,如TC100發布的3111標準中,對監控管理平臺對前端設備的管理和控制標準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如要求基于SIP實現,類似的努力在全球眼、寬世界等一些企業和行業標準中也可以看到。
最后,一個好的監控管理平臺,必須是采用分層開放架構的,提供平臺級接口,對上層業務屏蔽底層監控設備管理和業務調度細節。端到端縱向完全整合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專業化、規模化的規律,在任何成熟的產業中,其業務的提供都是分層的。如在IT產業中,基礎硬件設施、設備管理軟件/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應用軟件等已經形成穩定的分層架構,越靠近底層,標準化、規模化的優勢越明顯,越靠近上層,專業化、個性化特點越鮮明,相應的增值能力越強。
從市場環境和產業格局看
隨著監控管理平臺在監控系統中核心角色的不斷強化,“軟實力”將成為市場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市場環境和產業格局必然也隨之變化。
同時,隨著設備管理和監控圖像資源的調度管理成為監控管理平臺最基礎的功能,提供監控管理業務將成為一個監控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義務。這點從國際監控廠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相應的,監控軟件開發商可以從這些基礎的初級管理工作中脫身出來,能夠更專注于上層業務應用和服務,在擴大最終用戶價值的同時,獲得自身的增值,從而,監控產業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監控業務軟件提供商”。隨著整個監控產業的價值將不斷由前端向中心,由底層硬件設備向上層軟件業務轉移,中國的監控產業也必將逐步做大做強,走向成熟。
當然,監控管理平臺的發展在受制于國人對軟件價值的認同偏見同時,也會反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人們對軟件價值認同度的不斷改善。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包括監控管理平臺在內容的軟件產業長期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