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虛標成“潛規則”
記者采訪發現,李先生遇到的情況在賣場中并不少見。消費者王女士前些天到某家電賣場打算選購一款滾筒洗衣機,“掛牌價”為4000多元,可詢問銷售人員后才知道:不到3000元就可以買到。賣場里大到平板電視、冰箱、空調,小到微波爐、電磁爐、電飯煲,大多數家電產品都存在標價虛高的問題。電器商品上的標牌價往往都是“虛價”,銷售人員通常都會給出“打折價”和“促銷價”,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是“撿了便宜”。
產品越高端,標價越“浮夸”
業內人士對記者介紹說,“標價虛高”早已稱為一種“潛規則”!按蠹叶歼@樣標,如果你不這樣,就吸引不到顧客了。而且有的時候,如果碰到了高端顧客,還可以小賺一筆!敝殇N售人員悄悄對記者說:“價位越高的產品,這種情況越明顯。因為高端產品鎖定的是高端客戶,這些客戶對于價格并不是很敏感,你要是標低了,他還覺得不夠他的身份呢。許多顧客認為,高價才能保證高質量,價格標價低了他還會懷疑你銷售的是不是水貨之類的。說到底,這是一種經營策略。”
那么,掛牌的“標價”和“底價”之間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呢?記者采訪了解到,很難一概給出一個“砍價指導價”。一般來說,消費者如果只是走過問問,銷售人員會一眼識破,只賣“掛牌價”,只有表示“馬上要買”,銷售人員才會報出底價。而到底“底價”在哪里,還要看消費者砍價的工夫。
專家提醒:
“貨比三家”
防止被忽悠
難道這種價格虛標的方式是合法的嗎?記者采訪了解到,根據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五部門聯合頒布的《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商家不得利用虛構原價打折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倍碳以谖淖稚蟿幽X筋,盡量規避“原價”的說法,以“零售價”、“掛牌價”等取而代之。
據工商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定,“原價”是指商家在本次降價前7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果前7天沒有交易價格,以本次降價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要提高自己的鑒別和判斷能力,理性購物,“貨比三家”,避免落入商家的“價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