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們進軍等離子屏在行業中有很大的爭議,有的嘲笑長虹在自取滅亡,有的質疑長虹有沒有做屏的技術實力,但是從今天來看,我們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是超前的。”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劉海中表示。的確,今年,在3D浪潮的帶動下,等離子電視呈現出“反彈”態勢。與先前市場份額不斷被吞噬不同,今年整體表現可圈可點。特別是借助3D普及的機遇,等離子奪得了不少市場份額。
此外,隨著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量產和上海松下從日本新引進一條等離子面板生產線,配套企業集中向綿陽和上海兩地聚攏,中國也成為等離子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這對提升等離子電視的綜合競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市場借助3D反彈
借助3D,等離子電視市場有望迎來反彈契機。
年初,多部3D大片熱播,不少電視臺、影片公司等內容制作商趁機宣布進入3D市場,引發了消費者對3D進入客廳的期待。作為客廳文化最為重要的產品,電視也成為此次3D浪潮中的主角。
相對液晶電視而言,等離子電視在動態清晰度、刷新頻率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而這又是3D時代最為實用的優勢。
這種背景下,不但長虹、松下緊緊抓住這次機遇,迅速加大3D等離子電視的生產比例,就連從2008年年初就開始淡出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三星、LG,也推出了多款3D等離子電視新品。
今年5月,作為國內唯一擁有完整3D產業鏈企業的長虹明確表示,今年底實現3D等離子電視銷售5萬~8萬臺的階段性目標。從成本的角度考慮,5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市場,3D等離子電視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長虹未來將鎖定在該市場發力。
同樣,松下也宣布將著力發展50英寸以上大尺寸3D電視市場。而為了給消費者展示出松下等離子電視的優勢,松下還在全國范圍內舉行3D等離子電視巡展活動,為消費者展示松下3D等離子電視的魅力。
全球等離子電視市場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了轉機,由此前的連續下滑到出現大幅增長,DisplaySearch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35%至480萬臺。第二季度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53%,而液晶電視出貨量增長率只有22%。2013年將有超過86%的等離子電視是屬于3D機種。
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表示:“隨著等離子技術自身完善,以及在3D顯示領域獨特優勢的體現,其正在收復被液晶電視成本優勢搶占的失地,這給松下、長虹、三星等等離子面板商制造了新的機會。”
價格比液晶更親民
相同尺寸和配置的等離子電視的成本要比液晶電視的成本更低。
在價格方面,3D等離子電視的優勢非常明顯。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為民告訴記者,相對液晶而言,產業鏈實現本土化的有利條件讓等離子的成本更有優勢,相同尺寸和配置的等離子電視的成本要比液晶電視的成本低近10%。市面上銷售的3D等離子電視既在技術上優越于液晶電視,同時在價格方面也有競爭優勢,這段時間等離子表現不俗。
調研公司中怡康數據顯示,在3D等離子電視的帶動下,2010年10月等離子電視的零售量達到11萬臺,零售額達6.6億元,單月零售量和零售額再創新高,環比增長均超過了30%。2010年1-10月,等離子電視的零售量合計達62.3萬臺,零售額達39.2億元,而且從4月份3D等離子電視上市以后,零售量和零售額增長態勢明顯。
優良的性價比也使得等離子電視搶占了市場先機。據長虹對全國4750家門店零售數據監視顯示,國慶期間,長虹旗下50英寸、55英寸、58英寸、63英寸3D電視單品日銷售量均超過1000臺/天。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形成更大的性價比優勢,松下在今年決定擴充其上海工廠的產能,從當前30萬臺的年產能增加到300萬臺,翻了10倍,新建工廠預計將在11月開工,這其中大部分產品直指3D等離子電視。產能擴大后,價格也勢必下降。
技術配套更完善
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等離子產業建立了完善的支撐體系。
其實在上游投資的沖動中,等離子面板的投資似乎更為適合中國企業,因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資動輒幾百億元,在缺乏國家資金支持的彩電行業很難承受,而且液晶面板的專利數量較多,大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圍繞國務院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0年,長虹依托國家發改委對長虹重點支持的等離子項目,加速突破新型顯示器技術瓶頸,以顯示產業整體轉型帶動彩電產業轉型,已成為彩電企業戰略轉型的標桿。
特別是今年1月21日,長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等離子顯示面板生產線全面量產,今年初總產能達到216萬片的虹歐等離子屏一期工程全面投產,同時虹歐等離子一期擴產項目啟動,計劃形成300萬片的年產能,并在擴能基礎上通過后期建設最終形成600萬片產能,成為全球前三大等離子面板制造商。
記者了解到,從2006年長虹打破國外企業等離子專利限制后,其通過自主研發,在材料、器件、工藝和設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
同時,松下計劃在中國上海擴建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初步擴產計劃分兩個步驟完成,一期年產能為150萬塊,二期再增加150萬塊。
針對松下在上海的擴產計劃,與等離子屏配套的企業也表達了移居上海的意愿。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孝齊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部分玻璃、漿料企業已經考慮在上海附近建廠了。
其實,松下在上海的擴產,再加上長虹在綿陽、合肥的生產線,這些產能已足以支撐一條等離子玻璃生產線的需求,日本旭硝子、韓國LG化學等正在關注這一動態變化。這些,都是等離子陣營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