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中沒有商品,只有空空的貨架,這樣的場面難以想象。而因為年初《阿凡達》熱映而成為全球話題的3D技術,目前正在遭遇有渠道沒內容的“空貨架”尷尬。“買了3D電視,回家看100遍《阿凡達》?”
昨天,上海3D立體內容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召開。齊集一堂的全球3D產業高端人士,多的是技術供應商,少的是內容生產者。“看完100遍《阿凡達》后還能看什么”成為3D立體產業鏈最糾結的問題。畢竟逛超市說超市有多大有多好,看的比的都是其中琳瑯滿目的商品,作為內容載體的3D立體技術,產業真正的成熟和發展,依托的不僅是技術,更需要3D立體內容在觀眾收視中快速跟進。
普及遭遇“內容空洞”
今年數十部號稱3D立體的電影在全球上映,能拍攝3D影像的雙鏡頭攝錄機也在全球熱賣。大多數論壇參與者認為,電影院是全世界3D內容最集中的地方。就連南非世界杯3D轉播足球比賽,球迷去的最多的也是電影院。“電影院有點3D內容專賣店的意思。正在普及的3D電視機有技術沒內容,變成了空超市。”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3D技術非常成熟,但是多是技術概念,少的是實打實的內容。3D內容空洞,已經成為產業向家庭普及中“水桶中決定水位的最短的圍板”:普及普通3D至少需要3到5年,而裸眼3D技術真正走向客廳,則需要20年。
“3D標準”目前是電影、電視、網絡等幾乎所有“技術-內容”交叉領域的熱詞,大尺寸電視機已經將支持3D作為基本標準之一。但是很多觀眾會發現,不少電視機的3D功能,從買電視機到換代電視機,大概用不上一兩回。在論壇上談及旗下高端3D電視機時,松下電器廣電系統公司技術總監不無幽默地說:“不看3D節目,看傳統畫面時,電視機的表現更出色,黑色的層次會更豐富,也不會有拖尾現象。”盡管2008年后全球有10多個電視頻道開始支持3D節目,但是目前最多的3D電視內容依舊是體育比賽以及風光片、介紹片。3D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先鋒”和“財大氣粗”的標志,加載3D芯片的新一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絕大部分依舊是傳統畫面格式。內容單一、實驗性,是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的3D影像產業揮之不去的印象。
“3D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而應該像其他內容產業一樣,是一項‘人體工程學’。”來自英國的3D專家肯特在論壇上稱,很多時候人們片面追求3D技術標準的高指標,卻忽略了3D不過是一種載體,要為內容服務。他說,蘋果的成功,或許可以為3D技術的將來提供一點參考。在大家都追求大電腦大顯示器時,蘋果把電腦縮小到手機那么大,結果制造了一種時尚。“應用才是技術的生命力和基因。內容空洞是所有技術-內容交叉產業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上海加緊籌備節目
3D內容產業論壇在上海召開,讓很多熟悉上海電影的人想起了1962年,上海用膠片拍攝的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程之主演的這部故事片,在東湖路放映的情景至今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盡管那時的3D技術比較粗糙,但是新技術被用來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并結合雜技魔術動作的特點,突出技術和藝術的融合,讓這部影片成為當下3D技術如何加強內容最有效的說明之一。
來自大型家電賣場的消息稱,明年全國的3D電視機訂單已經突破500萬臺。如何為這500萬臺電視機提供內容,是論壇嘉賓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適合全家觀看的電視內容,將是中國3D內容產業最應該關注的內容。”
上海3D內容產業促進中心發言人黃宏告訴記者,上海正在籌備適合家庭觀看的3D節目內容,家庭話題、身邊的故事是選題目錄上置頂的項目。“僅有大片是遠遠不夠的,買了3D電視,在家只能看《阿凡達》,3D最終只能成為電影產業的一個陪襯。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內容支持,以及內容和技術的互動。”上海3D內容產業專委會昨天在論壇上的揭牌,預示著上海將試圖打造3D內容的新高地。據悉,明年上海將拍攝一部3D故事片、一部3D電視劇、一部3D紀錄片、一部3D動畫片,并開設一個3D電視欄目。目前10集3D風光電視片《非常3D游》已經制作完成,并將在上海ICS頻道播放。首批200萬副支持在普通電視上收看立體影像的眼鏡,將免費向觀眾派送。同時,國內首個3D立體影視培訓班也將于明年在上海開辦。學員中將有大部分電視臺的制作人員。有的與會者認為:“論壇開得熱鬧,不如拍出一兩部叫好叫座的3D電影,不如拿出讓電視觀眾滿意的3D電視節目。對于3D產業發展而言,需要的不是技術概念,而是實打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