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電子協會預計,2010年,全球可望銷售出220萬臺3D電視;2013年,3D電視的銷售比例將超過25%;日本經濟研究中心Luji Chimera的報告說,2015年3D技術電視機將占世界電視機市場的一半。
3D來臨,夢幻終于照進現實。
2009年最讓人震撼的電影是《阿凡達》。且不說全球2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2010年),讓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吸金電影”;只說觀眾為求一票不惜長途跋涉、投親靠友,跑到有3D效果或IMAX屏幕的城市觀看,其決心、其勇氣、其熱情,不亞于堪稱“中國大遷徙”的春運高峰。
《阿凡達》的核心是3D技術。沒有3D的《阿凡達》難以火爆,而沒有《阿凡達》,3D也始終只是技術名詞,令人民群眾遙不可及。
2014年,3D電影無處不在
3D是什么?專業來說,它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即三維立體圖形。由于人的雙眼觀察物體的角度略有差異,因此能夠辨別物體遠近,產生立體的視覺。3D技術正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離,產生立體效果。看到的畫面并非平面,而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厚度、高度、遠近,有著與二維世界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這是人們對3D如此熱衷的直接原因。3D電影是最接近夢境的表達,但是它又與真實世界如此接近,這正是3D電影的迷人之處。
有人曾經問《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何覺得3D世界將會一片繁榮,他說:“理由很簡單,我們有兩只眼睛,而非一只。”據統計,截至2009年12月30日,北美電影市場總票房達105億美元,電影觀眾人數同比增長近5%,結束了北美電影市場長達7年的觀眾人數負增長局面。為什么會如此呢?根據好萊塢一家票房跟蹤網站分析,關鍵在于3D電影的全面開花,單好萊塢去年就生產了26部3D影片。
根據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預測:由于電影《阿凡達》的標桿作用,到2014年,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電影市場放映的電影中將有10% ̄15%采用3D技術。
通常的游戲規則表明,電影的成功率為1:3,也就是說:每三部電影失敗,才能誕生一部成功之作。而制作3D在平板電視機市場上似乎總是打不過后來居上的韓國小弟,每每失手的日本消費電子產業始終有種陰霾的感覺。然而,隨著3D電視的應運而生,明媚的陽光終于光顧日本消費電子產業大佬們了。
3D電影不可一世地發展著,正成為電影世界的一個吸金機器,幾乎讓所有人為之瘋狂。
2007年,夢工廠SKG動畫公司的CEO卡森博格就曾表示,3D將是娛樂行業繼彩色熒幕以來的最偉大革新。之后,卡森博格又雄心壯志、信心十足地表態,“夢工廠今后制作的電影將全部是3D的……總有一天,人們會自帶3D眼鏡去看電影,就像去網球場自帶網球拍一樣。”
托3D的福氣,一度被電視搶占市場的電影院,終于又有了摩肩接踵、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的景象。為了迎接3D新時代的來臨,國內電影院線則是馬不停蹄地增設3D放映設備,3D熒幕數量在短短一年之內急劇上升,達近1000塊之多,直逼美國老大的地位。回想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愛的力量》放映時,只有一名觀眾。2008年,3D電影《地心歷險記》引進國內時,由于放映條件不足,全國僅有86個影廳具備放映條件,一度成為票房的毒藥。慘敗的3D電影終于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