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2010中國健康3D盛典及中國3DTV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立體視像(3D)產業聯盟首席專家李玉光表示:“目前廠商(2D轉3D)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這非常不利于3D產業的發展,要從觀眾的角度來考慮完善立體影像,選擇3D電視要注重人們的健康,特別是關注兒童的視力發育問題。”
3D產業聯盟研究院的權威數據顯示,觀眾對3D電影《阿凡達》的喜歡程度達到70.8%,而后續上映的絕大多數3D電影的喜歡程度卻不足5%。這些2D轉3D的電影因為不尊重人眼立體視覺成像原理,被消費者和業內斥為“偽3D”。
然而,一些3D電視廠商在追趕3D的風潮過程中,為了暫時滿足對3D內容的需求,紛紛推出2D轉3D的電視。很多消費者體驗后發現,經過轉換的3D電視節目效果畫面很模糊,立體感也不強。
在本次論壇上,李玉光列舉了一家德國專業雜志的對兩臺2D轉3D的電視測試。結果顯示,一臺立體縱深感比較弱,3D效果不理想;另外一臺在觀看1小時后,測試人員身體出現不適,感覺到頭暈。
更有專業人士指出,2D轉3D尤其對兒童危害最大。3D技術人員介紹說,2D轉3D的原理就是將遠景向后,中景不變,前景拉近,只是簡單地進行圖像的迭加,造成3D影像質量不佳。由于兒童的眼睛仍處于發育期,視力還沒有定型,加上電(600627,股吧)視節目對兒童吸引力大,觀看這種模糊的畫面對兒童的視力會造成很大損害。
專家指出,市場上許多3D電視支持2D轉3D功能,是為了解決3D片源不足的問題,然而由于技術不成熟,反而給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在此次“健康3D”盛典上,眾多專家先后表示,電視廠商應該從愛護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開發和推廣真正的3D電視。
為了解決3D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國內10多家電視臺在籌備3D頻道外,今年11月的廣州亞運會也已經宣布準備3D轉播,再加上《生化危機4》等越來越多的3D電影上市,3D片源將不再是問題。
在“2010年3D電視產業趨勢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的一位專家根據初步研究及測試,宣布一臺好的3D電視應具備如下幾個基本條件。其一,具有優異的動態表現能力。其二,具有豐富逼真的色彩還原能力。目前主流的LED液晶電視較之此前的CCFTL電視,動態還原能力和色彩還原能力就很強,新世代的LED—FULLLED效果更好。其三,左右眼感受的亮度、色度、清晰度等指標應具有較好的一致度。最后,大屏幕才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看舒適度會更好一些。目前,全球最大的3DLED電視達72英寸,效果可謂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