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企業宣稱“等離子是3D顯示的最好載體,有望借助3D實現咸魚翻身”。
3D和等離子到底是什么關系?等離子是3D最好的載體嗎?3D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這一連串問題,都需要我們給出思考和答案。
作為一種剛剛興起的新型顯示技術,3D因為顯示三維立體畫面而被稱為“顯示技術的革命”。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顯示技術經歷了兩場革命,而今,顯示技術再次走到新技術革命的門檻前。從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看,3D必將取代目前的2D顯示并最終走向普及,這是毫無異議的。
但是,3D的蓬勃興起與等離子振興沒有必然聯系。雖然3D技術的登場借助了風靡全球的《阿凡達》上映,而《阿凡達》找到索尼等離子則純屬偶然。實際上,今天索尼大力推廣的3D電視,幾乎全是液晶而非等離子,這一點值得注意。
可以說,作為新型顯示技術,3D可以使用等離子這個載體,也可以使用液晶這個載體,二者在3D面前機會均等。
上述是從理論上說。在實際操作中,液晶的機會要遠遠大于等離子。這不是因為液晶更適合顯示3D畫面,而是因為液晶陣營太龐大,一旦這些企業進入3D電視領域,必定借助液晶來實現。因此,消費者未來看到的3D液晶電視數量,要遠遠大于3D等離子電視數量。
在觀察家看來,等離子借助3D電視實現咸魚翻身的可能性很小。據報道,等離子與液晶的市場占比進一步發生變化,已經由2007年的2:8變成2010上半年的1:15,等離子已經被徹底邊緣化。對此,消費者有明顯的感覺,他們去大賣場購買平板電視的時候很少看到等離子電視:“不是說等離子也很好嗎?為什么看不到?”銷售人員只能告訴他們:“我們不賣非主流的產品。”
從全球看,等離子陣營呈現大幅度萎縮態勢,堅持做等離子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少,即使等離子陣營的代表型企業松下,現在也是液晶為主等離子為輔。因此,松下向液晶領域延伸被解讀為“等離子走向衰落”的標志性事件。
正是因此,中國彩電企業幾乎均以液晶為主,從產業發展方向來看,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未來隨著液晶面板產業鏈架構的逐步完成,液晶的主導地位會進一步加強,等離子退出市場有可能隨之到來。
再看3D。無疑,3D是時下全球彩電產業最火的概念,明顯蓋過此前蜂擁而起的互聯網電視。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3D電視目前仍處于實驗室階段,并不具備大規模走向市場的條件,這是3D技術不成熟、節目源太少兩大因素帶來的結果。3D技術不成熟突出表現產品價格過高消費者承受不起,以及需要通過特殊的眼鏡才能收看。
目前,3D電視所處的時期與2003年液晶電視剛剛興起相似,正處于概念啟蒙期,消費者接受這個產品,廠家推出成熟的產品,都需要時間,這個時間約為3—5年。
這實際上意味著等離子指望3D實現產業振興的希望很渺茫,快速興起的液晶電視不會給等離子留下“等等我”的時間。對于等離子陣營的企業而言,現在最需要做的是,抓緊時間向液晶和OLED轉型,切莫錯過最后一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