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IT消費領域的人士還在預測“不久的將來顯示器將取代電視”時,09年突如其來的 “互聯網化”風潮,則讓平板電視在客廳的娛樂地位更難被,“插上一根網線,便可直接通過電視下載及收看娛樂節目”,電腦一樣快捷方便的互聯網操作方式、全高清超大屏幕的視覺享受,讓互聯網電視09年在各大品牌產品線內迅速普及。有市場調研機構統計,今年互聯網電視增速將超過50%,市場規模超過300億元。考慮到這類電視已將中老年人、幼兒等非傳統互聯網人群納入用戶體系,可以說,電視 “互聯網化”消費意義,并不比傳統PC、移動便攜終端的“互聯網化”意義遜色.
包括主流媒體及行業專家也紛紛預斷:2010年“互聯網功能”將與倍頻、LED背光技術一道,將國內液晶電視消費市場帶入更為大眾的發展境界。但真的“互聯網電視”會像所有人描繪的那樣,順利進入發展快車道么?
內容提供的標準化
眾所周知,即使到今天,互聯網中流媒體娛樂資源的版權保護機制尚不健全,消費規模急速成長的平板電視市場與互聯網的融合,無疑會使“版權所有權”問題更復雜化。事實上,許多品牌在推出互聯網電視獲取內容資源時,都采用與主流門戶、下載資源網站及在線視頻網站直接合作,在獲得對方授權后,向用戶提供資訊、影視、游戲及遠程教學等娛樂服務。
但在用戶實際體驗的過程中,很容易便越入 “非正版內容”的雷池,侵權問題不僅使正版資源得不到保護,也會與有線網絡運營商、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利益發生沖突。所以行業“內容提供機制”的盡快確立,將是互聯網電視在發展中無法回避的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據悉近期網絡電視行業標準制定已進入立項公示階段,娛樂資源的提供及用戶消費等問題相信很快能得到解決。
技術平臺的標準化
如果說規范化的內容提供,將為平板電視“互聯網化”提供穩定的業務模式。針對“娛樂畫質”的技術升級,則是圍繞用戶體驗優化、極大提速“互聯網電視”產業規模的現實途徑。雖如今的全高清應用平臺、畫面優化芯片等技術應用,已基本能滿足“互聯網電視”的畫質應用,但是“以功能型為主”的消費特性,也決定了“互聯網電視”在畫質應用上的薄弱性。如今消費者往往喜歡將“互聯網電視”與“LED液晶”相提并論,一個普遍的觀點是“認為前者功能應用豐富,后者則代表畫質消費的最高水準”。
事實上,不僅與同類其它產品相比“互聯網電視”在畫質水準上存在差異,仔細考察其畫質功效,其畫質體驗本身在許多方面便存在明顯缺陷。
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動態清晰度”問題,事實上這一難題也一直困擾著傳統平板電視的畫質提升。所幸的是,在大型TFT-LCD面板領域全球銷量第一的LGD,近幾年來憑借獨有的IPS硬屏技術,在優化行業整體動態顯示效果上表現卓著,IPS硬屏技術也成為“高端畫質娛樂”的代名詞。其實,海量豐富的互聯網娛樂資源的引入,本身便對液晶電視的“動態清晰度”效果提出更苛刻要求,無論是極速轉換的全高清電影動作場景、還是情節緊湊的在線游戲體驗,都需要最為精良的動態畫質技術加以呈現。換而言之,如今在傳統消費領域最領先的“IPS硬屏技術”、“倍頻及雙倍頻技術”等,同樣對“互聯網電視”的成長擁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其次便是如今關注度極高的“LED背光技術”,雖然許多消費者詬病LED液晶在畫質功效上沒有革命性的突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的LED液晶電視技術、特別是以IPS硬屏為代表的“直下式LED背光”,無論在細小灰階的精準呈現、局部色彩表現力優化,還是整體對比度及畫面清晰度的提升上,相比傳統CCFL背光的液晶擁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結合“以水平方式排列在動態響應時間及均勻性上更卓越”的顯示特性,IPS硬屏的“直下式LED”面板,堪稱如今主流消費的畫質王者。而這些無論在動態或靜態畫面顯示上的卓越效果,對“互聯網電視”信息資訊查詢、在線K歌等互動娛樂應用消費意義亦十分明顯。
技術與功能的新一輪博弈
當然從原則上說,“互聯網電視功能的拓展”是與“纖薄時尚”的主流設計趨勢相悖,因此這也對“更多兼備輕薄與畫質利益”的技術推出提出了現實要求。在這一方面,LGD IPS硬屏無疑又做出了典范,旗下最新推出的“直下式LED背光”產品厚度僅為2.4cm,可視作融匯“畫質消費與輕薄體驗”的標桿技術。而這類最領先的技術無疑是優化互聯網電視畫質體驗、而又與時尚消費趨勢保持一致最貼身的技術配備。
事實上,當初“互聯網功能”的電視推出,是各大廠商基于“擺脫同質化面板技術、尋求更高溢價賣點”的現實考慮。但在液晶電視消費領域,即使是功能應用的升級也需要搭配卓越的面板技術平臺。特別是在如今決定互聯網電視產業走向的關鍵期,各大廠商更應重視高端技術的集中投入,這樣方能持續護航互聯網消費規模的壯大、迎來更好的產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