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標準行業規范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電子商會聯合全國音視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與會人士針對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標準進行了深入探討,海信、長虹、廈華、TCL、清華同方、海爾、夏普、東芝、三星、飛利浦、索尼等平板電視制造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平板電視可靠性標準討論組”,旨在推動中國平板電視產品質量控制的規范與品質提升。
品質問題日益凸顯 平板電視亟需產品可靠性驗證
3月13日,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標準行業規范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針對近年來消費者家庭平板電視頻繁出現“黑屏”、“藍屏”、“豎線”、軟件故障、開關機故障、接口不兼容等質量問題,與會專家進行深入分析并一致認為:現階段,國內市場平板電視頻繁出現質量問題,與制造企業對產品可靠性控制不足有直接關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張素兵主任透露,目前國內已有一套針對平板電視可靠性的試驗規范《數字電視接收及顯示設備可靠性試驗方法》,行業標準要求平板電視產品平均無故障時間不少于15000小時(相當于正常觀看3-5年不出故障)。但由于行業標準要求并非國家強制實施,很少有企業能做到全線產品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的可靠性檢驗,導致平板電視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故障不斷,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平板電視消費普及 品質問題應引起重視
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調研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中國城市家庭平板電視保有量已達到2800萬臺,預計2009年消費需求量超過1500萬臺,到2009年底將形成4300萬臺的平板電視家庭保有量。龐大的消費市場促使各個平板電視企業的旗艦產品不斷更新,新產品、新技術的宣傳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費者關注。
但是,伴隨平板電視消費的規模增長,產品品質問題卻日益凸顯。2009年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臨近,中國消費者協會新聞與公共事務部負責人馬守獻介紹,最近接到的投訴比平日多上好幾倍,針對平板電視質量問題的投訴大幅增多。同時馬守獻也呼吁整個平板電視行業重視并積極應對這樣的狀況。
與會專家指出,在平板電視消費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平板電視使用故障也表現出明顯的“成批量”、“頻繁發生”等特征,產品可靠性問題應當引起整個電視行業和生產企業的重視。缺乏可靠性規范的產品,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其性能成拋物線下降的速度就很快,導致質量問題頻出,同時給售后服務帶來巨大壓力。堅守等離子陣營的松下和日立市場份額正在逐漸減少,除去等離子整體市場環境衰退之外,日立和松下的售后服務本身存在很大弊端,據《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滿意度狀況調研報告》顯示,日立和松下的售后服務滿意度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使用故障頻出 顯示屏性能穩定最為重要
《中國平板電視產品城市消費者滿意度狀況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從2007年初到2009年1月,在城市消費者家庭已購買的平板電視中,出現故障的比率明顯提升,現已達到10.4%。在平板電視故障現象表現中,顯示屏或圖像占52.3%,聲音問題占12.8%,遙控器故障占8.2%,其他內部零部件損壞占26.7%。可以發現,有關顯示屏引發的故障表現最為突出。
據此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顯示屏占據了平板電視制造成本的60%以上,一旦屏幕出現故障,維修成本高、維修時間也長,對消費者利益損害最大,所以在平板電視整機可靠性控制方面,顯示屏可靠是關鍵因素。蘇寧電器華北區彩電采購部經理李琪在會上表示:目前消費者普遍認識到電視屏在整機中的重要性,消費者在選購平板電視時都會特別看重屏的品牌和屏的質量,一些口碑不好的電視屏在賣場非常不受歡迎。
電視由CRT時代過渡到平板時代,屏的地位不但越來越突出,而且正在進行著由“幕后”走向“前臺”的角色轉變。平板電視顯示屏制造企業積極承擔起對屏的可靠性把控已成為迫在眉睫之勢。
從完善工程體系入手 尋求可靠性驗證替代方案
早在2006年,原信息產業部就出臺了《數字電視接收及顯示設備可靠性試驗方法》,并在《數字電視液晶/等離子顯示器通用規范》中規定,平板電視平均故障間隔工作時間(MTBF)的下限值應不小于15000h。由于可靠性試驗存在實際操作不經濟性、檢測周期過長等因素(一般一個型號需要一次性投入20臺樣機,經歷近2個月的測試期,如果測試期間出現故障,設計調整后還要重復試驗),未能廣泛在平板電視制造企業中推行。但是,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是任何一個制造企業不可忽視,也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指標,行業亟需一套完善可行的平板電視可靠性標準規范。
全國音視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趙新華表示,平板電視可靠性控制是一個系統工程,成立的平板電視可靠性標準討論組,特別邀請了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專家參與,借鑒航空航天產品可靠性思路,將主要從可靠性系統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工藝設計、零部件,以及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實施可靠性規范,完善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指標,推動平板電視產品可靠性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