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2009中國音視頻產業技術與應用趨勢論壇暨中國數字電視產業鏈建設報告會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表示,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十年來我國數字電視基本處于“無標準”的狀態。“廣電部門在拉動產業發展方面,有許多值得交流和商榷的地方。”
廣電總局規劃院無線所所長李熠星隨后則表示:“我國地面數字電視推進任務艱巨。從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過渡需要有一個轉換時間,一般的說,這個轉換時間需要10~15年。”
據廣電總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電視規模巨大,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達2500多座,電視轉播發射臺達18000多座,電視發射機達32615部,電視機社會擁有量更高達5億臺。“無線數字化推進任務非常艱巨。”
李熠星近日所做的《地面數字電視的規劃和實施進展》報告顯示,2009年完成全國地級城市頻率規劃,總結8個城市奧運播出的經驗,開展全國組網建設;提出第二期12項配套標準編制計劃,已上報發改委和國標委;到2009年底,全國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部分地級城市開播。
據悉,在地面數字電視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共需要16項標準,其中,已發布9項行業標準,2009年底前升國標,送審稿3項,征求意見稿1項,在研2項,移交工信部制定1項。
在未來地面數字電視的規劃上,廣電總局主要是采取模數同播、高清和標清同播以及中央和地方同播的思路。按照目標,2009年高清節目的制作達到50%左右,2010年高清節目達到70%左右。
但針對目前的數字電視進展現狀,一些彩電企業負責人表示,標準的脫節造成消費者購買了高清電視,但看不到高清的節目。
資深家電專家劉步塵今日接受新浪科技連線時認為,有線傳輸標準遲遲不能建立,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市高清電視發展的瓶頸因素之一。同時,他還強調,數字電視傳輸標準的制定不是孤立的,中國在數字電視核心技術上積累不足,導致中國在標準制定上并沒有太多話語權。
據了解,數字電視有三種主要傳輸方式,一種是衛星傳輸,一種是有線傳輸,一種是地面傳輸。其中衛星傳輸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劉步塵建議我國走衛星傳輸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