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購物環境越來越受到零售商的關注,他們開始注重與消費者的情感交流,為消費者提供各種便利,拉進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廣告的鋪天蓋地,品牌的深入人心,形象代言人的層出不窮,這些都意味著零售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體驗時代。
美國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們的消費行為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量的消費階段;第二是質的消費階段;第三是感情的消費階段。進入21世紀,營銷可以借助無形的利益,比如顧客與該產品和企業聯系在一起的情感聯想、信仰、價值觀和感情,即情感效應,給產品和企業增加價值,增加心理上的價值。而零售業作為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行業,無疑更應該利用情感效應來為消費者提供體驗,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所謂體驗,《情感營銷》的作者斯科特·羅比內特認為“體驗是企業與消費者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要點的集合。”提供體驗,增進消費者對企業或產品的情感交流,已經成為各行業的必修課。零售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有著獨特的創造情感體驗的工具。其中一個工具就是聽覺工具-背景音樂。
“更多選擇,更多歡笑,就在麥當勞!”當你走進麥當勞,便會聽見這朗朗上口的麥當勞音樂和播音小姐甜美親切的聲音;或許在晚餐前,你不知不覺地哼起了這個曲調,然后就決定了你的晚餐——麥當勞。
聲音是一種強大的感情和行為暗示,許多服務已經開始運用聲音來營銷自己:超市、商場、賓館、飯店、機場、候車室,都經常利用聽覺刺激來拉近與顧客的距離,加強與顧客的聯系。
對于零售業而言,像顏色和燈光一樣,音樂既可能增加也可能轉移零售商的整體氛圍。尤其在舉辦各種大型活動時可以采用各種特殊的主題音樂,增強主題宣傳效果。比如,優美的背景音樂可以創造濃厚的購物情調,舒緩緊張的購物心理;慢節奏的音樂可以增加銷售量;快節奏的音樂會增加購物者的移動速度。在具體的運用中,可以在購買高峰時,播放一些奔放的音樂以加速消費者的流動;在購買低谷時,則播放一些清逸的輕音樂以留住消費者的腳步。當然,在不同的商品部門播放不同情緒色彩的音樂能更大程度的吸引顧客:在書刊、文化用品部播放高雅音樂;服裝部播放輕松音樂;兒童用品部門播放比較活潑的音樂,但是采用這種形式時必須注意各類音樂不能混雜在一起,否則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另外,據有關研究表明,通常人最好工作在聲音強度為50分貝以下的環境中,超過這一程度會影響人的情緒,造成疲勞,這樣既不利于顧客購物也不利于營業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例如,位于西雅圖的Muzak公司(專注于零售業的音頻服務領域)就曾為許多貿易公司包括零售業公司提供過背景音樂:它提供一種背景音樂特色服務,能使零售商在一天內自動變換音樂,表現不同顧客的品味,比如一家商店在上午播放成年人的音樂,而當十幾歲的年輕人放學后來到這里時他們就轉而播放流行歌曲。
聲音是最富有侵略性的一種力量。對于不喜歡的圖像,我們可以選擇轉頭或閉眼不看,但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無法漠視聲音的存在。聲音直接與我們的情緒對話,影響著情緒狀態。終端音樂引起了客戶的聽覺共鳴,這種共鳴進一步引發情緒共振。而情緒將會決定客戶買或不買、買多買少、買好買壞,甚至影響到客戶是否還會回來購買。
專業化的賣場里面,需要配置促進顧客購買的主題音樂。音響要針對其目標客戶群的情緒特征來處理:一方面音樂要將終端的購買情境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一個區分,營造出一種購物的情緒環境;同時音樂在環境中要對其他的聲音進行消音,消除、消化掉其他的噪音,將自己獨特的文化植入到顧客心中。例如星巴克就把它所提供的背景音樂上升到一種“聽覺藝術”的高度:在星巴克店統一播放的是精選的爵士CD。通過聲音,星巴克把不同的店串聯起來,顧客進入不同的星巴克店,聽到的是熟悉的背景音樂。這使對星巴克的記憶方式,除了綠色美人魚標記又多了一種——美國爵士樂。這對于聽覺型的人來說更加深了記憶。
摩爾作為國外一種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型,它會關注到不同的主題店的背景音樂的選擇,通過音樂的傳承來吸引、創造、挽留不同的客戶。
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我們要堅持獨特的風格:一方面盡量選擇目標客戶群喜歡、接受的音樂,加長客戶逗留的時間,達成更多交易。例如前面例子中星巴克在國內的目標客戶群定位于在小資一群,所以它選擇了美國爵士樂。另一方面,這種風格又是方便記憶的,讓客戶產生相關聯的想象:似曾相識、熟悉、舒服。同時又能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區格開來。
在購物環境中,店堂音樂是影響消費者購物感受的一個重要因素。專賣店背景音樂的編排與設計,將隨著聲波的傳遞,直接體現著品牌文化與品牌定位,從而對消費者是否停下腳步進店選購,對于品牌銷售起著推動或阻礙作用。簡而言之,音符雖小,不可小覷。
背景音樂誤區
在北京西單商業街,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路程中,不下10余家專賣店比肩而開。由于多以休閑專賣為主,所以各家專賣店不遺余力地播放著各種流行歌曲,以吸引過客的注意。如果消費者在專賣店中,不是關注店內的服裝,只是對正在播放的某歌星的專輯大加談論,甚至忘記了店名。這應當算是背景音樂作為服裝專賣店促銷手段的一種悲哀了。
此外,近60%的消費者對專賣店的背景音樂編排表示不滿。尤其是30歲以上消費者,不滿率占所訪總數的85%以上。許多消費者認為:專賣店背景音樂播放音量過大,導致人與人之間交流時,不得不提高聲貝。使人產生一種急躁感、不安感,從而導致無心購物。有消費者認為:與專賣店相比大型購物中心的背景音樂選取要更為柔和得體,能夠為顧客營造出溫馨舒適的購物環境,使顧客得以安心選購。同時,有些專賣店背景音樂的選取完全取決于店內工作人員的個人喜好,例如在一家著名運動品牌專賣店中播放著柔柔的女聲情歌,使人聽來有些不倫不類。
總論
背景音樂應當風格統一,跳躍性強的流行歌曲雖然比柔和音樂更具穿透性,但顧客在進店后,步伐、挑選服裝的頻率也要比播放柔緩的樂曲時快上2-3倍,不利于顧客對品牌、產品的了解。同時,該品牌的消費群是30歲以上的中年人,因此選擇的曲目多是一些輕音樂,大部分是電子琴、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為主的舒緩曲目。只有在中國人傳統節日時,才會選擇一些喜慶的樂曲。
由此可見,從另一角度適度的音樂還會體現出一個品牌的形象、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